生活中的张蕾

  初见张蕾,这位89年出生的黄山女孩,言谈举止中总是面带着微笑,给人以知性和美丽。而这个几乎是拽着80后的“尾巴”来到这个世界的女孩,上帝却如此的眷顾她,赋予了她某些同龄女孩所没有的善良,以至于在她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帮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白衣天使”。

  报考卫校

  2004年,正在上初三的张蕾,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艰难抉择。此时,摆在她面前的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参加中考进入高中学习阶段,这样的话,就又要学习三年的文化课,然后参加接下来的高考,才能报考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要想成为一名白衣天使,这中间至少要花去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自己还不一定就能考上大学;倘若现在就报考卫校,五年后便可以实现做一名护士的梦想。

  张蕾思前想后,最终决定放弃继续升入高中学习的机会,毅然选择了报考卫校。同年9月,张蕾考入了黄山卫校学习高级护理专业。

  初展“拳脚”

  时间恍若一瞬,转眼就到了2008年,在卫校经过了五年的学习后,张蕾具备了丰富的护理知识,毕业后的张蕾来到了合肥的一家医院,做了一名实习护士。在她做实习护士的这段日子里,不仅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临床上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发挥,也为她在后来的工作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08年的5·12地震时,张蕾刚刚进入医院实习没多久,医院就接到了救治地震灾区转移来的伤员,医院为此还专门设立了“爱心病房”。 面对这些需要救治的伤员,治疗是医院承担的首要任务,接下来便是繁重的护理工作。于是,医院抽调了护士和实习护士进行全天陪护,正在实习的张蕾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当其他实习的同伴,甚至是医院的护士都对这样繁重的护理工作唯恐避之不及时,张蕾却毫不犹豫的选择坚持。在她看来,这是她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以来,第一次接受如此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且,这还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在对地震灾区伤员进行陪护的日子里,张蕾遇到了做护士的第一个难题——语言沟通障碍。来自地震灾区的伤员,多数只会说当地的方言,起初,张蕾在和伤员沟通时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明白他们需要什么,但长此下去,必然会影响到护理质量。于是,张蕾想来两个法子,一是让伤员把想告诉她的写在纸上,再就是张蕾利用休息的片刻努力学习当地方言。功夫不负有心人,张蕾的努力让她与来自地震灾区的伤员在沟通上冲破了阻碍。一位张蕾曾经护理过的伤员出院时,还笑说张蕾已经是半个四川人了。

  如愿以偿

  伤员出院了,张蕾的实习也快要结束了。2009年初,张蕾得知老家休宁的溪口镇中心卫生院在招聘护士,有了在省城大医院工作经验的张蕾,心里想着要把最好的护理服务带到基层,让基层群众也能够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护理服务,思考良久,张蕾选择了去报名应聘。

  这一次,张蕾又如愿以偿了,顺利进入了溪口镇中心卫生院工作,真正做了一名护士。

  在溪口镇中心卫生院的工作中,令张蕾印象最为深刻的算是到乡下做居民健康档案。

  从2009年开始,全国逐步在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张蕾所在的溪口镇中心卫生院针对辖区进行挨家挨户走访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张蕾每天走访后回到家,都会累到坐在那连动一下的力气都没有,更为痛苦的是,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针对不同的病人还要进行定期的免费检查和回访。

  虽然那段回忆里,充满了汗水,可张蕾还是用微笑告诉我们,她是快乐的,至少在自己看来,这是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这件事能够让更多的人提升自身的健康意识,她也希望看到群众脸上都能展露出健康的微笑。

  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崇高敬业精神,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一位魔蝎座的80后女孩,一个把青春献给了基层的年轻一代护理工作者,在护理工作岗位上始终践行着自己的诺言——用贴心的护理来缓解病人的痛苦,她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南丁格尔精神仍在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