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云一儿童医院马碧昌医生:为身材矮小儿童提供专业生长评估与干预
在昆明五华区的街头,昆明云一儿童医院的招牌总带着暖意 —— 这里不仅是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现代化儿童专科医院,更是无数被 “生长” 难题困住的家庭的希望之地。对于 “身材矮小” 儿童来说,身高的差距或许会在成长路上投下阴影,而马碧昌医生,这位有着 30 余年儿科临床经验的门诊主任,正用专业与耐心,为他们撑起一片向上生长的天空。
被 “身高” 困住的童年
10 岁的小宇(化名)站在同龄人中时,总要低大半个头。妈妈张女士第一次带他来昆明云一儿童医院时,手里攥着厚厚一沓体检单:“孩子从 5 岁起就比别人长得慢,现在才 123 厘米,比同班同学矮了快 15 厘米。体育课上总被嘲笑‘小不点’,现在连校门都不想进了。”
这样的场景,马碧昌医生早已熟悉。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协作单位特需专家、北京协和医学院儿科联合诊疗中心特邀专家,他深耕儿童生长发育领域三十余年,见过太多因身材矮小陷入自卑的孩子:有的不敢和同学排队,怕被排在最前面;有的拒绝上游泳课,怕暴露瘦小的身体;有的甚至因此变得沉默寡言,连性格都渐渐孤僻。
“身材矮小不是简单的‘长得慢’,它可能藏着生长激素分泌不足、营养吸收障碍或骨骼发育异常等问题。” 马碧昌医生一边安抚张女士,一边蹲下身对小宇笑:“咱们来做个‘长高小检查’,看看你的身体里,是不是有个‘偷懒’的生长小马达?”
精准评估:找到 “长不高” 的关键
要帮孩子 “长高”,首先得找到问题的根源。马碧昌医生通过医院的三级精准评估体系来判断,这套融合了标准化检测与个性化分析的系统,能像 “侦探” 一样锁定生长障碍的关键。
第一步是生长发育评估。马碧昌医生仔细查看了小宇的生长曲线:近三年每年身高增长不足 5 厘米,远低于同龄儿童每年 6-7 厘米的标准。他还注意到,小宇的体重偏轻,脸色有些苍白,这可能与营养吸收有关。
第二步是专业检测。医院的检查室里,小宇做了骨龄检测 —— 结果显示,他的骨龄比实际年龄小了 1.5 岁,说明骨骼生长潜力还在,但 “动力不足”。随后的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显示,小宇的生长激素峰值偏低,这正是导致他生长迟缓的重要原因。
第三步是综合测评。马碧昌医生结合格里菲斯发育评估量表(GDS),对小宇的整体发育状态进行评估:除了身高,他的运动能力、认知水平都在正常范围,但社交主动性偏弱,这与长期因身高产生的自卑心理有关。“孩子不是‘长不高’,是身体里的‘生长引擎’缺了点动力。” 马碧昌医生向张女士解释,“只要找对方法,他完全有机会追上同龄人的身高。”
多维度干预:给成长加把 “力”
基于评估结果,马碧昌医生为小宇定制了以 ICF 三级康复体系为核心的治疗方案,从医学干预、康复训练到家庭指导,多管齐下为生长 “加速”。
医学干预上,马碧昌医生采用了医院特色的自然医学绿色疗法。考虑到小宇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同时存在营养吸收差的问题,他制定了 “生长激素调节 + 营养调理” 双轨方案:通过物理疗法中的低频脉冲刺激,温和调节脑垂体功能,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同时请膳食营养餐厅的营养师为小宇定制专属食谱 —— 每天保证 300 毫升牛奶、一个鸡蛋,每周吃 2-3 次深海鱼补充蛋白质和钙,早餐加一勺花生酱补充锌元素,这些都是促进骨骼生长的关键营养。
康复训练则聚焦 “运动促生长”。医院的康复师为小宇设计了专属运动计划:每天早上做 10 分钟摸高跳,刺激骨骼生长;下午进行 20 分钟游泳训练,利用水的浮力减轻关节压力,同时锻炼全身肌肉;傍晚玩 15 分钟篮球,在跑跳中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医院的儿童乐园成了小宇的训练场地,在这里,运动不再是任务,而是带着乐趣的 “长高游戏”。
针对小宇的情况,医院还安排了家访指导。康复师上门后发现,小宇晚上总偷偷玩手机到 11 点,这正是影响生长激素分泌的 “隐形杀手”。张女士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即没收了手机,睡前陪孩子读绘本,慢慢帮他养成早睡习惯。“现在孩子躺下 10 分钟就能睡着,早上起来精神特别好。” 张女士说。
半年逆袭:从 “低头走路” 到 “抬头奔跑”
半年后的复查,连马碧昌医生都有些惊喜 —— 小宇的身高从 123 厘米长到了 131厘米,半年增长 8 厘米,远超之前的年均增速。
更让张女士欣慰的是孩子的变化:以前总爱低着头走路,现在会主动和邻居打招呼;体育课上不再躲在角落,而是跟着同学一起打篮球,甚至能投进几个球;有次作文课,他写《我的愿望》:“我想长得高高的,以后保护妈妈。” 老师把作文念给全班听,小宇红着脸,却悄悄挺直了背。
“上周去买衣服,以前穿 130 码还宽松,现在 140 码刚好合身。” 张女士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小宇站在身高尺前,踮着脚想够更高的刻度,脸上是藏不住的开心。她特意给马碧昌医生送了面锦旗,上面写着 “妙手仁心,助童成长”。
马碧昌医生却笑着说:“这是孩子和家长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只是搭了座桥,真正往前走的是他们自己。”
守护成长:不止于 “长高”
在昆明云一儿童医院,像小宇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马碧昌医生的门诊外,常有从云南各地赶来的家长,他们带着厚厚的病历本,眼神里满是期待。之所以选择这里,不仅因为马碧昌医生的专业,更因为医院强大的专家资源 —— 作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医院、北上广滇儿科名医会诊中心,这里定期有北京、上海的儿科专家来院会诊,让孩子们不出省就能享受到全国顶尖的诊疗服务。
医院的走廊里,贴着孩子们的 “长高日记”:“今天我跳了 20 次摸高”“妈妈说我比桌子高了”…… 每一行字都透着对成长的渴望。妈妈云厨房里,常有家长交流育儿经,分享哪些食材对孩子长高有帮助;幸福家庭工作坊里,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做亲子游戏,在欢笑中拉近彼此的距离。
马碧昌医生常说:“我们治疗的是矮小,但更要守护孩子的尊严。” 在昆明云一儿童医院,这份守护体现在每个细节里:童趣的病房让孩子不害怕就医,耐心的讲解让家长不迷茫,专业的方案让成长有方向。
这里,不仅是一家医院,更是无数被矮小困扰儿童的 “成长加油站”。正如医院的愿景所说:“点亮康复希望之灯,办西南地区更专业、更有爱心的儿童康复专科医院。” 而马碧昌医生和他的同事们,正用专业与爱心,让每一个渴望长高的孩子,都能抬头挺胸,奔向属于自己的阳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