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安徽霍山28名感染丙肝的血透患者中的一名患者被人发现死在家中。这一消息好似一颗炸弹,使这起似乎画上句号的丙肝事件再次被引爆。

  今年11月份以来,在安徽霍山县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多名病人相继发现感染丙肝。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在霍山县医院治疗的57名血透病人进行丙肝抗体检测,发现28名患者丙肝抗体呈阳性。

  血透室多名病人感染丙肝

  今年28岁的程海军是个货运司机,有年迈的父母、新婚不久的妻子和年仅3岁的孩子,经济上虽不富裕,但也是衣食无忧。

  去年10月底,他因患尿毒症在霍山县医院进行血液透析。在住院之初,霍山县医院就对他进行了相关的体检,当时并未发现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一年多来,他都是周一和周五到医院进行血液透析。他说,自从查出尿毒症后,至今因为血液透析和用药已经花费7万多元了,家里的经济早已捉襟见肘。

  但这并不是最糟糕的。今年11月10日,在霍山县中医院出具的化验单上,丙肝抗体阳性的结论却再次考验了他的心理承受极限。

  “去年年底和今年上半年的检查我都是正常的,现在怎么会患上丙肝呢?”心有疑虑的程海军跑到安徽省立医院检查了一下,最终确认感染上了丙肝,而且情况非常严重。

  感染上丙肝的并非就他一个人。经六安市卫生部门初步调查,在今年到霍山县医院血透室血透的尿毒症患者中,初步发现28名患者丙肝抗体阳性,其中9名患者系血液透析前原有丙肝抗体阳性,为输入性感染。

  事件发生后,安徽省霍山县政府新闻发言人表示,医院布局设置不合理、消毒不严格、记录不全面、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人员培训不到位、责任意识不强、管理不规范、监督管理职责没有认真履行等问题,是这起医源性感染事件的主要原因。

  院内感染击中管理漏洞

  患者王道全说,霍山县医院血透室在管理上存在问题。他住院以后,发现病床上的被子上有血迹,有时候外面送饭的人也都可以直接进入血透室。护士打针穿刺时,手也没有严格消毒,还经常不戴手套。

  “携带丙肝病毒的和没携带丙肝病毒的人用的都是同一个房间,同一张床、同一台机器。”王道全的一个感觉是,霍山县医院血透室存在“脏、乱、差”的问题。

  血透病人孙志龙也表示,血透室不是封闭的,很多病人透析时家属也在旁边,还有小孩跑进来玩。夏天的时候苍蝇蚊子都在里面飞。做血透的时候手不能动,垫手的纸也没换过,都是这个病人用了下个病人接着用。

  记者在采访时也了解到,在该院透析的病人中,有一部分曾到其他医院做过透析治疗,也有少数透析病人在医院附近租房合住。这样的情况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后果严重,但部分医务人员对此未履行告知职责。

  事件发生后,卫生部和安徽省卫生厅、六安市卫生局的专家深入实地调查发现,霍山县医院存在管理混乱的问题。医院虽然设置院感室、护理部、医务科三个科室,分别承担着院内感染、护士操作培训、医生专业业务指导管理和督查的责任,但在实际运行中,三科室的管理制度只是写在墙上,没有人认真检查执行情况。

  当时的霍山县医院院长叶义军也承认,医院血透室确实存在流程不完善、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虽然对普通病人和传染病人采取了分机透析,但没有分区域;在操作流程中,医护人员可能也没有太注意一些细节。

  安徽省卫生厅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医院的各科室要按照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进行隔离,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霍山县医院发生的多名血液透析病人感染丙肝事件,其罪魁祸首还是医源性感染。而在医源性感染的背后,暴露的都是流程不完善、操作不规范等医院管理混乱的问题。${FDPageBreak}

  血液透析多人同机很普遍

  据了解,血液透析的原理是将血液导出体外,借助仪器的力量清除毒物;其间血液会接触透析器、透析液、回路管等器械。血液透析可能导致感染的环节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输血、使用血液制品、透析器的复用、多人共用一台透析机、免疫力下降导致的日常感染等等。

  患者王道全表示,院方对携带丙肝病毒的和没携带丙肝病毒的人并没有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也没有做到专机专用。而且,该县医院血透室的布局设置不合规范——血透室没有病人、医务人员双向通道,没有专用通道,没有明确的专用治疗室、专用治疗机,各功能区域划分不清。

  在具体透析操作中,操作人员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机器、人员、物品消毒,感染和非感染病人没有做到分开专人治疗和护理,隐性感染患者与正常透析患者存在交叉感染隐患等等。

  “这在全国来说并非是个例。全国血液透析‘多人同机’感染丙肝的,不只是安徽霍山。”安徽省一家知名医院的医务人员告诉记者,在今年3月份,山西省就曾曝出多名患者因血液透析“多人同机”感染丙肝的事件。

  记者了解到,根据卫生部的《消毒管理办法》,无论什么等级的医院,其一切医疗用具、手术室设备消毒,甚至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等,都由当地的疾控中心负责抽检,然后上报结果。《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也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在检查中发现医疗机构存在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或者暂时关闭相关科室或者暂停相关诊疗科目。

  医院血透室也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检查范围内。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检查也成了“走过场”。霍山县医院一位负责人说:“每年疾控中心的人只是偶尔过来看看,其余时间,全靠医院自觉保持医疗卫生环境洁净。”

  暴利驱动致医院量大质差

  据了解,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进行过对丙肝的专门流行病学调查,因而也没有专门有效的疫苗能够对其进行预防。

  据患者反映,在霍山,只有县医院能够进行血液透析,医院不愁病人不来医治。病人不但不是他们的“上帝”,反而成了任其“宰割”的羔羊。

  “你不去医院就等于等死,而去了医院还有一线生机。”患者王道全说。

  据患者介绍,在霍山县医院,使用一次性透析器,透析的费用是410多元;如果复用的话,费用能降低50元。这样算起来,以一年透析100次计算,花费大概有4万余元。选择复用透析器,一年可以节省5000元。

  “这个事件看似偶然,其实有它的必然性。”安徽一家医院的负责人说,这些年来,各地医院规模越来越大,而财政投入却越来越少。医院逐步走向市场化,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赚最多的利润,量大质差是必然的。“医院固然应该反思,但应该反思的也不仅仅是医院。”他表示。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开玉认为,由于医患关系不对等,而医院“欺负”绝大多数患者不懂医疗知识,于是便浑水摸鱼———重复使用透析器,或者把医疗费用搞成一笔糊涂账;再者,相关部门对医疗单位的监管不到位,纵容了某些医院的胡作非为,以致一些医院在医疗器械的重复使用上出现了不消毒、不按照流程操作等问题。

  资金人才不足曝基层医疗软肋

  业内人士指出,霍山血透病人感染丙肝病毒事件,虽然是当地县医院在管理上出现的重大“漏洞”,但也在深层次上暴露出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投入不足和人才不足问题。

  据了解,霍山县医院血透室建立于2003年,当时只有一个办公室和两台机器。随着病人的逐步增多,血透室也不断扩大,现在已经有4个房间、8台血液透析机,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

  “现在买一台新机子要15万元,我们也很困难啊!”刚刚上任的霍山县医院代院长芦仕堂说,按国家有关规定,从事血液透析的相关医护人员至少需接受3至6个月以上的专业培训才能上岗,因为人手有限,霍山县医院从事这方面工作的部分医护人员只接受了半个月的培训就匆匆上岗,而且人才流失严重。

  “相同职称的医生,在县医院工作,比在市一级医院工作的人均年收入少几万元。”霍山县医院一位医生说,“就是因为收入待遇低,即使我们这样在县里属于规模比较大的医院,也很难留住人才。”

  他说,这两年有好几位临床医生考取研究生后走了,还有两名业务比较成熟的医生到外地的医院去了。“现在全靠营业收入。为了留住人才,院里尽量给业务成熟的医生发点补贴,但力量有限,与大医院比,待遇差距仍然比较大。”

  制度执行为何总打折扣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一些医院的规章制度虽然完备,但实际执行时却并非不折不扣,由此造成医疗安全隐患。比如在霍山县医院,给病人打针不消毒,挂吊针“张冠李戴”等低级错误也屡有发生。究其原因,除了个别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一些制度不够细致,也是出现问题的一个原因。

  根据专家介绍,在发达国家的医疗机构,质量控制的规定近乎“苛刻”,如病人在院内不慎摔跤的意外事故,也要有详尽记录和说明。至于医疗护理的各个环节,规定得更是细致入微,如手术前必须用笔标明手术部位、医疗废弃物必须按规定“路线图”处理等。专家认为,近年来,尽管国内不少医院引入了这种质控体系,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常常改不了“粗线条”的习惯,管理出现漏洞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些专家建议,医院管理的核心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让百姓放心。因此,应首先从制度上弥补不足,细化制度管理。针对医院管理人才欠缺状况,应建立强制性的管理人员培训制度,通过一到两年的严格培训以及实际岗位实习,培养医疗和管理才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可建立医疗质量的危机“预警”机制,对医疗全流程进行监测和跟踪,捕捉各种“小差错”,找出原因并及时整改,防范医疗质量事故的发生。“毕竟从医院的角度讲,稍有差池就可能发生不可逆转的事故,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