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输血传播疾病的情况在广东未发生,但还是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广州血液中心付涌水主任4月29日在广州市召开的广东省医学会临床输血分会年会上特别指出的。

    付涌水主任强调,输血作为临床抢救和治疗的一种常规方法,不可能达到零风险,临床输血过程仍然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必须加强各环节的质量监控。

    年会针对临床输血疑难问题,血小板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新进展,尤其是血小板输注无效解决、输注后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研讨,德国吉森大学临床免疫和输血医学研究所主任Sentot Santoso 教授专门讲授血小板免疫和粒细胞免疫。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保证患者用血安全, 随着血液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血小板输注迅速发展,而且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逐渐成为现代成分输血的重要部分。它可用于血小板减少症所引起的出血,可减少患者的出血死亡率;对一时性或慢性骨髓障碍的患者是良好的维持疗法;尤其是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和肿瘤患者,在化疗、放疗或抗癌药物治疗的同时,血小板输注可作为辅助疗法借以提高患者的缓解率和治愈率。但血小板的输注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危及用血者的生命。

    由于检测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断提高,病毒检查方法的不断改进,现输血传播病毒的几率已非常低,血液较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安全得多。到目前为止,我国未见全国性的输血传播病毒发生几率的报道,欧美等国家的报道亦存在部分不一致之处。目前发现可能经输血传播的病毒有10余种,较常见的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肝炎病毒。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世界范围的病毒性传染病,据统计,全球携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人数超过3亿人,HBsAg阳性携带者是HBV的主要贮存宿主。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流行区。有40%~60%的人群受过HBV感染,8%~10%的人群(约1.2亿人口)为HBsAg阳性携带者。HBV携带者比非携带者发生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危险性高约200倍,而男性HBV携带者患HCC的几率是女性的5倍。HBV感染是否会发展成慢性肝炎与感染的年龄有关,在出生时感染的90%发展成慢性肝炎,1~5岁感染的有30%的人变成慢性肝炎。

    HBV的传染源主要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无论是潜伏期、急性期或慢性活动初期患者的血清、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都有传染性,病毒的浓度以血液、血清和患者伤口渗液最高,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次之,而尿液、汗液、泪液、乳汁及粪便中含量较低。

    50 %输血后乙型病毒性肝炎将慢性化,8~10年后约20%~30%演化成肝硬化。慢性化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如年龄、性别、种族、感染量、组织相关抗原等。

    丙型肝炎病毒(HCV)可经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即使通过严格筛选,但由于存在病毒“窗口期”(指从感染病毒至血清中出现可被检测到的病毒物质的时期)感染的献血者,输血传播HCV的病例时有发生。美国自从引进NAT检测技术至2001年7月,25,000,000抗体检测阴性的献血者113例被检出RNA阳性。近年来发现丙型病毒性肝炎更多见于非输血人群,主要通过注射,针刺以及含HCV的血液污染皮肤、粘膜隐性伤口等方式感染。

    对输血后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发现输血后第15~87天,能用PCR检出血清HCV RNA, 70%的病例1年后仍能检出。ALT异常时间为输血后15~60天, ALT异常超过1年者60%。有学者对350例输血后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前瞻性观察,观察期1~8年,输血后30天至3个月99%均可查到HCV RNA,输血后1~6个月抗-HCV检出率达100%。HCV感染后的潜伏期为2~26周,由输血或血制品引起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潜伏期较短,约在输血后5~12周发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联合发表的《2002年艾滋病状况》报告估计,到2002年底全球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艾滋病(AIDS)的幸存者已达到4 200万。由于HIV/AIDS在全球继续流行,导致310万患者的死亡。但大多数HIV感染者/AIDS幸存者并不知道他们是HIV携带者。

    HIV的传染源为艾滋病患者及无症状带病毒者。病毒存在于血液、精液、子宫、阴道分泌物、唾液、泪液及乳汁中。

    HIV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在报告发现的HIV感染病例中,经静脉注射吸毒、经血液途径和性途径感染的分别占68%、9.7%和7.2%。皮肤刺伤并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后感染的危险性估计为1/300~1/400。被污染的器械接触深度刺伤皮肤时,传染HIV的可能性增大。当完整皮肤、粘膜暴露于感染的血液时,被感染的危险性为1/1000。此危险性也与感染的血量及病毒载量有关,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处理,可降低这种危险性。

    日常生活接触,如握手、接吻、共餐、生活在同一房或办公室、共用电话、接触门把、便具、汗液、泪液及蚊子或其他昆虫叮咬不传播HIV。

    艾滋病的潜伏期为1~10年,平均5~8年,一般感染HIV在10年内发展成为艾滋病,发病后5年内死亡。受血者感染HIV后,由于输血途径带入的病毒量非常大,很快就会发展为艾滋病,成人平均潜伏期是3~5年,儿童约为2年。

    近年来,经血传播肝炎和艾滋病已明显减少,文献报道,输血的残余风险水平一般在每百万单位输血1例以下。然而,在过去的15年左右,出现了新的输血传染病暴发。为此,付涌水主任呼吁,要科学、合理、安全、有效输血,通过招募无偿献血员,严格献血员的筛查和检测,临床科学、合理用血,自体输血,使用血液的替代品或药物,血液的病毒灭活等措施预防输血相关病毒的传播。

                                                           张学元 戎霞 滕青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家庭医生在线;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