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加大房颤认知和宣传
昨天在赛诺菲-安万特 举行的全国心血管专家高峰论坛会议上,专家们呼吁在中国增强房颤的认知和宣传。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但一直以来未得到足够重视,公众对其了解也不够深入。房颤患者通常生活质量较差,经常需要住院治疗,并且容易患中风等严重甚至致命的心血管并发症
目前欧美房颤患者人数为700万人左右。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全球房颤发病率不断走高,这一人数至2050年将翻一番。房颤是一种有着潜在生命威胁的疾病,对患者、医疗卫生机构和支付机构带来了巨大负担。
一项国际调研调查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的1600名心脏病专家和患者,调研结果显示患者对房颤及其后果和治疗手段缺乏了解。尽管房颤是一种风险较高的严重疾病,调研中仍有四分之一的患者不理解或不能解释何为房颤,只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为房颤感到担忧。以往研究显示,心律不齐导致住院病例中房颤占三分之一,调研结果指出,房颤患者一年中就诊次数接近9次。
房颤已成为一种新的流行病。我们可以看到从2000年开始,百万患病率为2.26,2050年为5.61。 大多的预测结果都在千分之七到零点一左右,中国的情况大概在千分之七左右,估算一下中国大约有八百万患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患者会不断增加。
房颤的常见病因和诱发因素,除了年龄增加以外,还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瓣膜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这是未来中国引起房颤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其次长期大量饮酒也增加房颤危险。如果每天饮酒超过
在中国自然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对14个自然人群的29079人进行了调查发现,男性高于女性。应当注意的是,房颤实际的患病率可能被低估。如果患者没有症状或者阵发性房颤发作次数很少,可能不会注意到自己发生了房颤。
房颤给社会和家庭那个带来的沉重负担表现在:首先,房颤增加死亡率高达2倍,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血性脑卒中。其次,房颤对患者经济影响最大的是需要反复住院,每年增加10%。卒中风险增加4.5倍,心衰风险增加2—3倍,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有房颤又有高血压的患者导致脑卒中面积更大,后果更严重。
房颤明显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总死亡率是没有房颤患者的3倍,新患病死亡率也从4.3%增加到17.0%,心源性的死亡率从1.9%到7.6%,卒中的发生也有明显的增加。
另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ATHENA临床研究评估了房颤/房扑患者使用Multaq(决奈达隆)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成果显示,Multaq(决奈达隆)每日二次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能使心血管事件住院或因各种原因引起死亡风险联合终点降低24%(p<0.001),从而达到该研究的首要研究终点。Multaq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适用于患有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或房扑患者。有房颤/房扑病史并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无论当前为窦性心律或即将实施心脏复律,均能有效降低因心血管事件住院的风险。上述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年龄(70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既往脑血管意外病史、左心房直径≥
Multaq®是赛诺菲-安万特开发的新药,也是最近二十年间房颤治疗领域的重大创新。 Multaq® 400 毫克剂型(日服两次)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五个对照研究中得到了评估。这五个研究为:ATHENA、ANDROMEDA、EURIDIS、ADONIS和DAFNE,总招募患者人数为6,300名,其中治疗组患者共3,200余名。
ATHENA研究招募了4,628名心房纤颤/心房扑动患者,其中治疗组患者为2,300多名。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心血管事件住院风险或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死亡风险降低24%(P<0.001),达到研究终点。 Multaq®不宜用于患有严重心力衰竭(NYHA分级中的IV级)的患者,或患有NYHA II至III级心力衰竭、有代偿机能减退史且须住院治疗或转诊到心力衰竭专科医院的患者。
关于房颤/房扑
房颤是美国因心律失常住院病例的主因,在欧洲占因心律失常住院病例的三分之一。近年间美国因房颤导致住院的病例大幅度提高两至三倍。房颤是种复杂的疾病,其卒中风险增加五倍,令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预后变差,且令死亡率增加两倍。心房扑动是另一种类型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略低,但可能发展成为房颤。 ${FDPageBreak}
房颤及其治疗
1. 疾病概况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疾病 ,其原因为异常心电活动导致心律不规则、血液不能有效泵出心脏。
房颤症状
房颤的常见症状包括心悸(心脏感到快速、不规则的剧烈跳动)、呼吸不畅、头晕和胸闷 。患者也经常感到疲劳、不适。
房颤诱因
• 导致房颤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衰竭、心肌梗塞、心脏瓣膜病、甲状腺疾病、心包疾病和肥胖。
疾病负担
• 房颤是一种复杂疾病,可令死亡风险增加两倍, 卒中风险几乎增加五倍,并使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预后变差。
• 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低于健康人群。
社会经济负担
• 欧美房颤患者人数接近700万人,1 美国患者人数今后几十年间预计将翻一番。
• 房颤在心律不齐导致住院次数中占三分之一。1
• 欧洲房颤治疗费用中住院护理和介入治疗费用占70%。
医疗负担
• 尽管房颤的治疗手段有多种,但治疗效果却因人而异。对房颤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依然充满挑战。
生理学分析
• 在房颤疾病中,窦房结(人体的天然起搏器)对心律的控制被心脏内部上方空腔(心房)的异常心电活动所代替。
• 异常心电活动导致心房不协调、无序跳动,心律不规则并且通常加快,1 从而导致心脏机械功能退化。
房颤可分成三类:
• 阵发性:反复发作,但7天内自发停止。
• 持续性:反复发作,且持续7天以上,需要医学介入以恢复正常心律。
• 永久性:永久性房颤,心脏电复律治疗无效或不能采用。
• 上述三种类型并非互相排斥。一个患者可能会出现若干次阵发性发作,同时偶尔出现持续性发作,反之亦然。
• 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可能会发展成为永久性房颤。
${FDPageBreak}
流行病学分析
• 房颤是本世纪发展较快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类似于充血性心力衰竭、II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症等流行病。
• 2001年,北美房颤患者人数为230万人,欧盟患者人数为450万人。四十岁或以上人群一生患房颤的风险为四分之一。
• 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 80岁或以上人群发病率为8%。 由于人口老龄化,房颤将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课题。
• 过去20年间,因房颤住院的总人次增加了60%。
症状
• 房颤的常见症状包括心悸、胸痛、呼吸不畅、疲劳或眩晕。
• 有些患者不出现症状,但在常规体检、血栓并发症检查或心力衰竭加重时得到诊断。
• 15%-35%的房颤案例中无症状,因此患者常常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 患者症状可能时有时无。随时间的推移,症状性心悸可能消失,永久性患者可能毫无症状;这种现象在老年人中尤为常见。
负担
• 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低于健康人,其表现包括:
• 身体机能(包括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下降24%,6难以开展日常活动。
• 社会功能(包括亲密行为、支持行为和家庭联系)下降23%6
• 心理健康(出现焦虑或抑郁)下降16%6
• 总体健康水平下降30%6
后果
• 房颤是一种复杂的进行性心血管疾病,易造成心力衰竭和卒中,具有严重的健康后果。
• 患者的卒中风险增加5倍。
• 房颤是心脏猝死的独立诱因,危险比为1.31 。
• 患者的心力衰竭风险增加3.4倍 。
7. 治疗
房颤患者治疗的最终目标为保持正常的窦性心律,但由于现有治疗手段都有其局限性 ,其治疗难度很大1 。
${FDPageBreak}
药物治疗
• 药物疗法是房颤的一线疗法。
• 抗心律失常药物得到广泛使用,很多患者出现理想的完全应答(或接近完全应答)。
• 部分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疗效一般、耐受性差、出现严重致心律失常风险或发现器官毒性。
• 以往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实验中已经观察到副作用,因此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安全性成为重要考虑因素。
• 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中没有一种药物被证明能减少心血管住院率或死亡率。
心脏电复律治疗
• 心脏电复律能通过药物或电休克恢复持续性房颤患者的窦性心律。
• 当房颤为近期发作(几天或几周前发作,而非数月或数年前发作)时,心脏电复律治疗方法高度有效。
• 心脏电复律有血栓栓塞风险,但恰当的完全抗凝剂预防(治疗前至少提前三周开始)可防止该并发症的发生。
消融治疗
• 通过X光辅助将一根或多根细导管送入血管,并到达心肌部位。
• 导入射频电流(加热功能)或冷冻能,使引起异常心电的局部组织产生坏死。
• 肺静脉隔离对症状性阵发性(或有一定的持续性)房颤患者高度有效。
• 其并发症频率不高,但可能较为严重。
• 另一种疗法为房室结消融和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对某些患者可高度有效地控制心律、改善症状。尽管治疗手段多种多样,药物治疗仍为房颤的一线疗法。
未来展望
• 鉴于现有疗法的局限性,房颤的治疗迫切需要创新疗法,以帮助医生和患者克服该疾病的复杂性难题和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 房颤发病率较高、复杂性较大、心血管并发症风险较高、且现有的治疗手段具有局限性,因此必须面向患者、家属和大众加大疾病认知和教育。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家庭医生在线;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