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军区总医院医生称这是脑梗塞导致的罕见疾病“结构性失写症”,冬春季节老人需特别提防脑血管病

  江湖里的书法高手,为练就写“反字”本领,花费了不少功夫。然而,一位普通的六旬老太,竟然在一夜之间,奇迹般拥有这令人称奇的“特异功能”——不仅写得一手反字,而且是用左手写!

  谜底揭晓,老太拥有的这种“特异功能”来源于非常罕见的疾病——结构性失写症。医生称,这是由于脑梗塞导致颅内病损,引发的认知功能异常。冬春季节是脑血管病发病的高峰期,老人需特别提防。

  一觉醒来 老太写的字变“天书”

  电影版的超人,常常在不经意间拥有异于常人的特异功能。现实版的“超人”究竟是什么样的?昨日,记者在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见到65岁的王婆婆。偏瘫的她右边身体几乎无法动弹,靠着家人们的帮助,才能勉强从床上坐起来,说话如婴儿般咿呀学语。

  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太婆,却拥有令人啧啧称奇的本领。

  据王婆婆的老伴介绍,去年底的一天清晨,王婆婆苏醒后发现右边身体无法动弹,说话困难。送到成都军区总医院后,王婆婆比画着要纸和笔,向家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王婆婆左手拿着笔,不停抖动,艰难地在纸上落下歪歪斜斜如图画般的印迹,递给了家人。

  老伴看见后,心里生出一丝悲凉。他和王婆婆结婚后便两地分居45年,一直靠鸿雁传书,王婆婆娟秀的字迹曾经给异乡工作的他很多慰藉。如今,一觉醒来的老伴竟然连字都写不来了。王婆婆的三位女儿也觉得非常奇怪,儿时,她们经常向伙伴们炫耀自己的妈妈写得一手好字,妈妈到底得了什么病?

  王婆婆见家人看不懂,不停摇晃着手,脸憋得通红。可是家人们轮流研究,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仍然是一头雾水:这字既像是某种图画符号,又像是远古甲骨文,跟王婆婆平日的字迹迥然不同。

  发现奥秘 是传说中神奇的反字

  虽然家人看不懂,王婆婆仍然坚持每天书写,试图与家人沟通。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天后,终于被其女婿看破了“天机”。他无意将纸翻了一面,对着光看,那些圈圈点点的符号竟然奇迹般构成了文字——“我想吃苹果,”“今天要打两次针,一点半一次,4点半一次。”

  消息很快在科室里传开,令所有医生都啧啧称奇。“真是非常罕见的病例!”神经内科主任王庆松听闻后赶到病房,再次对王婆婆做了一次综合评估后发现,她已经对左右概念混淆不清,让她举左手,她往往举右手。而左右的认知功能障碍,可能就是王婆婆无意间写出反字的原因。

  昨日,记者来到病房时,亲眼见证了王婆婆这一“特异功能”。她用左手拿笔在纸上“画画”,看起来就像一个个不规则的圆圈。当记者将纸翻过来看时,一行文字映入眼帘:“谢谢医生,祝医生新年快乐!”

  “听说写反字,连书法高手都要练习多年!”王婆婆的家人感到非常疑惑,自己的母亲为何一夜之间便拥有书法高手苦练才有的本领,而且还是用左手写反字。他们称,王婆婆是初中文化,一直在家务农,从来没有练习过写反字,这特异功能是如何拥有的呢?

  医生解析 脑梗塞引起的稀奇事

  据神经内科主任、博士后王庆松介绍,王婆婆患有高血压、高血糖以及高血脂,平日已经出现了右侧肢体无力,说话不清楚的前期症状,但并未引起重视,发展成突发性脑梗塞,最终导致偏瘫并且失语。脑梗塞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致使颅内部分功能损害,恰好影响颅内结构性运用功能区域,导致病人书写结构性改变,有的病人可能是上下颠倒写字,也有的像王婆婆一样,左右颠倒写字,医学上称之为“结构性失写症”,病例非常罕见。王医生称,经治疗王婆婆的偏瘫和失语正在恢复中,写反字的情况有希望改变。

  王医生提醒市民,冬春季节是脑血管病的发病高峰期,温差变化极易引起脑血管痉挛引发脑梗塞。市民特别是老年人需要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并保持健康心态以及定期体检的习惯,预防脑血管病突袭。

  相关病例

  与王婆婆类似的稀奇事,并非第一次在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发生。而这些常人无法理解的病症,都是脑血管疾病惹的祸。

  病例一 面孔失认症:我是谁?

  去年,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过一位老年男性。家人们以为他精神错乱,将其送入医院救治,最后被诊断为脑血管疾病,由于颅内功能受损导致的认知功能受损,诊断为“面孔失认症”。

  这名年近7旬的老大爷,一早起来后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竟然发出惊恐的叫声:“这是谁!”老伴非常疑惑,“这不是你自己吗?”但是老大爷仍不相信镜子里的“陌生人”是自己,表现得异常恐惧。经数月治疗后,老大爷恢复出院。

  病例二 偏侧失认症:刮胡子只刮半边

  这也是一名患有脑血管疾病的老年男子。家人记不清从何时开始,老人便有一个习惯,刮胡子只刮一半,这一边干净得“一毛不长”,而另一边却是“花白的胡子”,形象非常喜剧。老人竟称,自己只能看见一半的胡子。成都军区总医院诊断,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偏侧失认症”。(成都商报 王俊 蓝岚 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