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达49.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大中城市的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比例更高,达到56.1%,其中独居老年人占12.1%,与配偶同住的占44%。

  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这些家庭中的老人被称为空巢老人。

  研究报告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期,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与夫妇空巢户高达70%~80%的比例相比,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不可逆转。

  比起非空巢老人,空巢老人往往有更多的担心,比如突然生病时身边无人,或者生活不能自理时无人照顾。同时,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问题也不容忽视。专家们提出的“空巢综合征”就形象地概括了这一问题:老年人的孤独情绪,会导致老人性格抑郁、行为能力降低,记忆力和判断力衰退,甚至会诱发老年痴呆、老年抑郁症等老年性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因此,在“银色浪潮”袭来之时,面对老年人的空巢化,如何养老才能使辛苦一辈子的老年人愉快地安度晚年,成为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当前,在我国城市社会,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和家庭养老模式都受到巨大冲击。一方面,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处于为生计而紧张奔忙中,中青年人的多重角色身份,让他们陷入困境,孝顺老人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不少老年人开始不再以四世同堂为荣,他们更愿意单独居住,这样既不给子女增加负担,又可以自由无拘束地生活。

  与此同时,机构养老也逐渐成为被社会接受的养老模式。但我国养老机构的规模还远远跟不上需求。按照调查测算,对机构养老床位的潜在需求量从2000年的1821万张上升到2006年的2261万张。但我国社会养老机构现有的床位数仅为149万张,尚不及需求的1/12。

  《北京晚报》联合搜狐网进行的一项“未来中国人如何养老”的调查显示(8745位网友参与),社区养老排在第一位,46.1%的人选择此项,接下来是居家养老(28.0%)和机构养老(26.0%)。这里的社区养老,是指一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福利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新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姚远教授指出,从国内因素角度看,居家养老及其服务的提出,既有消极因素的作用,也有积极因素的作用,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弱化,四个强化”。“一个弱化”是指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四个强化”是指老年人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增强了,老年人生活保障条件改善了,老龄工作特别是社区工作水平提高了,老龄事业更快发展了。

${FDPageBreak}

  姚远教授还指出,我国居家养老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家庭情感文化、人际交往文化和政府信赖文化等老年人文化回答了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原因。另外,居家养老既符合老年人喜欢在熟悉环境中度过晚年的生活意愿,又可以与家庭、自我和社区多种养老资源相联系。居家养老的另一重要价值还体现在,能够培养老年人的独立性。

  今年4月,中国成立首家全国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光彩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居家养老符合中国的传统,适合中国国情,是推进中国养老服务工作的重心。光彩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成立和呼叫服务全国联网体系的建设,是应对当前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是探索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途径。在社区居家养老新方式的探索和推行过程中,各种服务方式不断涌现,如:送餐上门、“爱心敲门”、“爱心门铃”、“老年人热线”等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断趋于完善。

  但是,我国城市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仍面临不少实践难题。中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指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亟须破解四个难题:一是政府职责边界不清;二是市场运行机制发育滞后;三是服务队伍建设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四是服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晓霞,在对江西省南昌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情况的调查基础上指出,我们应转变观念,加大政府主导力度,把社区居家养老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同时,还要打破信息壁垒,搭建资源共享的平台。此外,要从老年人需求出发,以有效需求、核心需求为切入点,开发老年人产品和养老项目,拓展服务内容。

  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或将成为一种不错的养老方式。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化养老替代家庭养老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这并不代表家庭可以完全摆脱养老的责任,特别是在现阶段,我国社会养老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的时候。年轻人在忙于工作的空余,也不要忘记给父母打个电话,常回家看看,这种亲情式问候带来的精神慰藉,是无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