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滥用静脉滴注使热原反应危险增加

  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去年一年中国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过度用药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刚当护士时,很少有市民输液,非一次性针管一天能用好几盒,但现在基本没人打针了,刚患病就会输液。”济南市某医院一护士坦言。她的话无疑代表了如今济南医院治疗的一个“怪现状”。

  老病号输液找不到血管了

  “护士长,这位大爷的血管太难找了,你过来看看。”昨天上午,在济南市一家医院的输液室里,身患脑梗塞的杜老汉着实让护士费了一番力气。此前该护士已反复拍打、摩擦他的手背,却只见一道道青筋,就不见血管鼓出来。“血管太硬了,硬得像钢丝一样。”无奈之下,护士长只得在杜老汉的脚背下针,才使这场持续了近10分钟的“输液大战”终结。

  “许多患心脑血管病的老病号都要定期到医院输液,打点儿活血化淤药物‘冲血管’,以防疾病复发。现在像杜老汉这样的老病号很多,针头反复刺穿血管,加之心脑血管病人血管壁硬化导致进针困难,得扎五六针才能扎进去。”该护士长说,其实心脑血管病人的这种“保健输液”并没有任何医学证据的支持。

  输液泛滥在呼吸道疾病治疗中的表现更加明显。记者昨天连续走访济南3家大医院发现,输液室里吊瓶挂得像蜘蛛网一样,约有七成患者是因呼吸道感染而输液。

  “我今天一起床就嗓子疼,特别不舒服,后天就该上班了,所以要求医生给我输液,这样能好得快一些。”正在济南市某医院输液的一女士告诉记者。而据了解,嗓子疼这一症状完全可通过先行服药在两三天内得到缓解。

  输液治疗不良反应高

  “现在输液的病人确实比以前多了很多。”该护士长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末,医院还没有多少输液的病人,病人患病后最常见的是“打屁股针”,那时候针管不是一次性的,一天下来能换好几盒。但近些年来,医院中常见的治疗方式是输液,其他的治疗方式基本不用。“我印象中,来打‘屁股针’的患者也就是打为数不多的几种针,比如安痛定、维生素B1、B12等,而且是因为这些无法用输液治疗。”

  据了解,在国外输液治疗是有严格控制的,门诊输液率一般在10%以下,在我国输液率却高达60%—70%。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曾对省内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后发现,在所涉及的十几种用药途径中,输液、口服和肌肉注射是主要途径,其中输液引发的不良反应占到了7成。

  齐鲁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主任郭瑞臣介绍,静脉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它虽然具有便于给药、有确切疗效等很多优势,但因是直接将药物输注到患者体内,没有吸收的过程,容易导致并发症、严重疾病甚至死亡。同时,静脉滴注的药剂大部分是抗生素。静脉滴注的泛滥,对抗生素滥用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八成感冒是病毒引发,不需用抗生素。而一感冒就输液的习惯,使不该用抗生素的患者也滥用了。抗生素滥用使市民体内耐药菌增多,疾病更难治愈,反而非输液不可,形成恶性循环。”

${FDPageBreak}

  医患双方催生输液泛滥

  到底是什么促成了输液这种治疗方式的泛滥?采访中一些医生向记者抱怨,有些患者就医时点名要输液,特别是孩子和白领,认为这样可好得快些,不耽误上学、上班。对此,医生有时劝说反而起到反效果。

  “如果坚持让患者吃药不输液,患者的病情会好得慢一些,有些患者会认为这是医生为了利益而故意多开药。而且医生如果不给患者输液,不开抗生素,万一患者病情发展了,可能还会牵扯上医疗纠纷。”记者了解到,除了生活节奏加快等原因,在所有医保报销种类中,医保病人输液治疗或预防性输液报销比例偏高也是患者喜欢输液治疗的原因。

  输液“当道”还另有隐情。有医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普通感冒为例,最贵的感冒药售价不过十多元,每盒可服用6日左右;而肌肉注射,以最便宜的青霉素为例,目前一支80万单位的青霉素价格为0.55元,肌肉注射一天两针需青霉素160万单位,加上注射费、材料费,总共不超过10元。如果输液,以两瓶共800万单位计算,所需青霉素的价格为5.5元,加上葡萄糖、材料费、注射费等费用,总计40元左右。更何况现在用青霉素的已很少,都是用头孢等更“高级”的抗生素,价格又会高出好几倍。

  有关专家呼吁,输液虽然见效快,但相对来说并不安全。在治疗时还是要遵循“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的原则。以感冒为例,一旦患病要先考虑服药,如果服药两三天不管用,才应考虑打针输液。对于医生的开药行为,有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杜绝医生趋利为患者滥开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