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瞄准三大类传染病

  据中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办副主任、首批国家卫生防疫工作队队长王子军介绍,4月16日中午,首批国家卫生防疫工作队搭乘军用飞机抵达青海玉树后,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进行了快速风险评估。既往疫情资料显示,玉树灾区历年多发的传染病病种主要为乙肝和结核,其他较为常见的传染病还有痢疾、甲肝、麻疹、腮腺炎、风疹。各种传染病例基本为散发,聚集性发病很少。结合玉树灾区地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因素,灾后居民安置点人群密集、居住帐篷等因素,卫生防疫的重点瞄准了属于呼吸道传染病的麻疹,属于肠道传染病的痢疾、甲肝,属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鼠疫。各个医疗救治点都是疫情监测哨,接诊医务人员不仅注意发现传染病例,也严密监视这些病种所对应的发热、出疹、黄疸、腹泻、淋巴结肿大、咳嗽咳血等十大症状,而及时予以登记报告。已快速建成的灾区传染病直报系统,每天晚上6点将所搜集信息汇入国家疫情网络数据库。同时,青海省CDC迅速建立的灾区病原检测实验室,每日通过快速检测,鉴别诊断可疑症状者是否罹患了传染病,而早期诊断病人。

  王子军说,在玉树灾区进行的症状监测,是基于四川汶川大地震防疫经验所建立,且比汶川灾区监测的症状增加了两个。其目的是,及早发现所有可能出现的疫情苗头,及早预警,把疫情扑灭在萌芽状态。

  根据对灾区传染病动态风险评估,5月1日至3日,青海省将在玉树灾区居民安置点展开麻风腮疫苗、甲肝疫苗免疫接种,以预防所对应疾病发生。

  卫生安全保障措施注重科学深入

  在玉树地震灾区,没有进行大面积消杀,也几乎看不到消毒人员身背喷雾器消毒环境的场景。王子军说,玉树灾区位居国家三江之源,生态保护非常重要。此外,目前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尚未到来。当地高寒、干燥及高原缺氧、强紫外线等气候特点,不适应病媒生物的生长。环境中没有蚊虫,苍蝇密度很低。因此,玉树灾区环境卫生对策,主要以环境整治为主,注重管理与生态保护。所采用的主要措施是,对垃圾进行收集填埋,搭建厕所。所作的预防性的消毒,主要针对医疗废物和厕所小环境。消毒药物的使用,也均采用了对环境无害化的药物。

  王子军告诉记者,此次玉树灾区公共卫生保障特别注重饮水安全。在灾区开展了全区域饮水安全调查,并采用了强化卫生监督措施。目前,在受灾较重的结古镇,分散居住的受灾群众以饮用井水为主;安置点集中居住居民,以管网供水和井水为主,部分乡镇也有部分人饮用泉水和河水。当地的卫生防疫和监督部门加大了卫生监督力度,每日定时采样送实验室检测。截至目前,所检测的水样均在卫生合格标准之内。近期,灾区发生借水传播的传染病风险较低。

  玉树灾区为藏族自治州,康巴语是主要的交流语言,当地藏民很多人不懂汉语。然而过去十几天来,卫生防病宣传教育席卷了整个灾区。王子军称,在玉树灾区开展了拉网式的卫生防病宣传教育。宣传语言采用了藏汉双语。并借助学校教育平台,利用学校复课时机,向学生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发放藏汉双语宣传资料,通过他们将卫生防病知识进一步传递给家人。宣教人员也常常邀请懂汉语的青少年作翻译,直接面向受灾群众宣讲卫生防病知识。

  旱獭出蜇并不意味着就会发生鼠疫

  玉树灾区疫情监测发现,目前旱獭已开始出蛰,在居民安置点赛马场外已监测到旱獭活动。这是不是意味着玉树灾区鼠疫的危险降临了?

  王子军说,旱獭出蛰是自然现象,并不意味着就会发生鼠疫疫情。尽管目前尚不掌握地震灾害所引发旱獭生活习性改变的规律,但人间鼠疫的发生需要有几个前提条件。第一,有动物间鼠疫疫情出现。第二,人接触了染疫动物。第三,被寄生在染疫动物身上的蚤类叮咬。在玉树灾区,染疫动物主要是旱獭。旱獭是见人就躲的动物,它不会主动接近人类。人只要不接触病死旱獭,不猎捕旱獭,不剥食旱獭,就不会感染鼠疫。此外的一个危险是,在鼠疫疫源地,家犬有叼食病死染疫动物的可能,由此染疫后再与人密切接触,就有可能引发人间鼠疫病例。

  王子军认为,近期在玉树灾区发生人间鼠疫暴发的可能性极小。因为,地震灾害发生以来,灾区大大强化了对动物疫情的监测,密切监视旱獭是否过早惊醒出蜇,同时向群众大力普及鼠疫防治知识。但需要警惕的是,未来救援人员大量进入后,尤其是在灾后重建期间,不排除有外来者对高原动物有兴趣,而接触旱獭。由此发生鼠疫的风险也不能排除。

                                                          健康报记者 郑灵巧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家庭医生在线;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