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0日,广州市荔湾区龙津西路仁威祖庙广场,一辆15米长的大巴车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这就是世界糖尿病治疗领域的主导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为中国糖尿病患者创新打造的健康教育的平台——“让我们一起改变糖尿病”健康大巴车。

  为了把国际防治糖尿病的经验带到中国,2008年,诺和诺德与卫生部合作,为中国糖尿病患者量身定做了这辆专属中国的健康大巴车,计划在中国境内行走3年。从2008年开始,诺和诺德健康大巴车已经走过了中国50个城市,为50000人传播了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健康知识。2010年健康大巴车重新起航,重点针对患病年龄层不断低龄化、并发症患者不断增多的趋势,宣扬“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早获益”的防控观念,致力于从根本上控制糖尿病的蔓延势头。

  广州是“让我们一起改变糖尿病”诺和诺德大巴车中国之旅再次启航的第二站,随即将展开为期近一年的巡回活动。此次活动由广州市荔湾区卫生局、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主办,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协办。在广场现场,还举办了专家咨询,免费测血糖、测体重、计算BMI值(注: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是国际上通用的体格评价的指标)、设定食谱等活动。广州市荔湾区卫生局副局长汪洪滨亲临现场,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邢洲副院长,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罗宏斌,以及市内多家医院、多位知名的糖尿病专家现场为患者答疑解惑,预计超过1000名市民参与活动,从中受益。广东省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保守估计已有600万糖尿病患者。因此与会专家呼吁市民,糖尿病预防和治疗要切记“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早获益”,恢复健康人的正常生活。

  鉴于中国糖尿病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患病年龄的不断低龄化,超过4000万的糖尿病患病人数和6400万的潜在人群显示了公共卫生安全和国民意识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也让全世界的医疗卫生专家都行动起来,要发动一场对抗糖尿病的全民战争,这正是“让我们一起改变糖尿病”诺和诺德大巴车中国之旅的初衷。在早期诊断方面,现场糖尿病专家告诉记者,常规的餐前餐后血糖检测存在偶然性因素,无法真实反应患者长期的糖耐受水平,有可能贻误病情;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法是目前用来检测长期血糖水平的唯一方法,并建议患者定期进行这种检测。

  就“早治疗”和“早达标”群众关切问题,内分泌专家罗宏斌现场咨询解释: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的重要原因是在传统的阶梯式治疗过程中,单药治疗向联合治疗转换延迟以及胰岛素使用时机延迟所致,增加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事实上,当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持续较高,控制不好时,应及时开始胰岛素治疗,比如注射诺和锐?30。患者只要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绝大多数都能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早获益”,恢复健康生活。

  在去年由诺和诺德参与组织的“让我们一起改变糖尿病——糖尿病国际论坛”上, 卫生部部长陈竺曾表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健康的重大转型,中国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增长,另外一方面生活方式巨大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是当前公共健康的主要威胁,作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这样一种转型对医学模式也提出了重大挑战,也就是我们必须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转向以预防为中心的医学或者说以健康促进为核心的医学。

  诺和诺德在中国

  诺和诺德的产品60年代就已经进入中国市场,1994年初,诺和诺德董事会通过了在中国实施战略投资的计划,成立了总部在北京的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在天津兴建了生产厂,建立了以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武汉、济南以及香港为中心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并在北京建立了世界级的研发中心,产品服务遍及全国所有省市。截至2008年底,在华员工总数已超过2,000人。2008年11月,诺和诺德投资4亿美金在天津新建全球最大的胰岛素制剂与灌装生产厂,新生产厂将于2012年投入使用,并将提供超过500个工作岗位。

  诺和诺德(中国)研究发展中心创立于2002年,目前已发展成为在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中心。这是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致力于生物技术基础研究的研发中心,同时也是诺和诺德公司目前在海外设立的两家研发中心之一。基于研发中心在过去取得的科研成果和诺和诺德公司在中国投资发展的战略。

  关于诺和诺德大巴车

  2008年2月15日,由诺和诺德中国公司投资300余万人民币制作的糖尿病宣传大巴车,于第七届诺和诺德糖尿病论坛期间,正式于成都启动。这辆车将在中国境内行走三年,目的是在中国提升糖尿病公众意识,帮助人们发现糖尿病、提高预防糖尿病的意识。2008年、2009年,大巴车足迹遍及近50个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大连、沈阳等城市。2010年,大巴车将展开桂林、温州、西宁、银川等城市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活动,并于年底抵达北京。

  第二页:让我们一起改变糖尿病 

  第三页:中国糖尿病形势严峻

${FDPageBreak}

  背景资料一

  “让我们一起改变糖尿病”

诺和诺德大巴车中国之旅

  2008年2月15日,由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投资300余万人民币打造的糖尿病宣传大巴车,于第七届诺和诺德糖尿病论坛期间,正式于成都启动。“让我们一起改变糖尿病”大巴车,是为中国大陆糖尿病患者“量身定做”的、专门用于中国糖尿病患者知识普及的公众宣传平台。

  这辆健康大巴车将在中国境内行走三年,预计覆盖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自2008年2月份开始,诺和诺德健康大巴车已先后到达50个城市:成都、重庆、武汉、福州、厦门、泉州、杭州、苏州、无锡、常州、上海、南京、郑州、济南、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北京、天津、青岛、西安、珠江三角洲,广州等城市。糖尿病宣传活动组织近50场,所到地区共超过50000余名市民参与健康大巴车现场活动。

  诺和诺德健康大巴车所到之处,都掀起了当地媒体和民众对糖尿病健康关注的热潮,各地媒体也纷

  纷追踪报道, 令“让我们一起改变糖尿病”的口号深入人心,很多患者在现场表示希望以后经常举办这

  样的活动,他们仍然会积极参与。

  在行走期间,诺和诺德公司在全国主要城市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各类公益活动,包括:广场义诊、患者教育、社区活动、医院讲堂等等,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度。

  2010年大巴车路线及所到城市:

  城 市 到达时间------离开时间 (活动时间因为天气等原因可能略有调整)

  桂 林 (2010.03.12--2010.03.15)

  广 州 (2010.03.19--2010.03.22)

  温 州 (2010.03.26--2010.03.29)

  武汉襄樊宜昌(2010.04.02--2010.04.12)

  重 庆 (2010.04.22--2010.04.27)

  西 宁 (2010.05.07--2010.05.10)

  银 川 (2010.05.14--2010.05.18)

  包 头 (2010.05.21--2010.05.25)

  郑 州 (2010.06.03--2010.06.07)

  济 南 (2010.06.11--2010.06.14)

  南 京 (2010.06.18--2010.06.12)

  徐州淮安 (2010.06.25--2010.06.30)

  哈尔滨 (2010.07.08--2010.07.13)

  沈 阳 (2010.07.16--2010.07.20)

  石家庄 (2010.10.14--2010.10.19)

  天 津 (2010.10.22--2010.10.31)

  北 京 (2010.11.7--2010.11.14)

  “让我们一起改变糖尿病”大巴车车内布置

  大巴车车长15米,车厢展开后宽6米,高4米。大巴车的室内布置包括六个版块,并通过叙事形式讲述糖尿病的故事:

  - 开头:得了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出现慢性并发症会带来的危害

  - 中间:糖尿病患者应该关注的指标,使用胰岛素类似物可以更好的使血糖达标。

  - 结尾:如何排查糖尿病高危人群?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早获益”

  六大“板块”分别是:

  1.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害:血糖达标对每位糖尿病患者都非常重要,因为血糖控制长期不达标会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眼、肾、心脑血管和足部并发症,同时还会增加口腔、皮肤、肺部、肝脏等全身各器官的感染和损伤机会,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通过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降低血糖至达标水平。

  2. 胰岛素治疗使血糖达标,减少您未来患各种并发症的风险。

  3.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的几项指标:要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就要做到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等指标达标。

  4. 血糖不达标时应该怎么办?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药物、血糖监测。

  5. 胰岛素类似物有哪些优势?可餐前立即注射,灵活方便;全面控制血糖;减少夜间及餐后低血糖。

  6. 您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吗?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老化、易感人种、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静坐生活方式、妊娠糖尿病病史、明确的冠心病、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和糖耐量受损。糖尿病前期是最重要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全球每年约有1.5%~10%的糖耐量受损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

  第三页:中国糖尿病形势严峻

${FDPageBreak}

  背景资料二

  中国糖尿病形势严峻

  目前,糖尿病在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而中国则已成为发病的重灾区,糖尿病患者人数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位。

  糖尿病在中国

  发病情况

  中国约有4000万糖尿病患者。[1] 其中3%为1型糖尿病患者,97%为2型糖尿病患者。[2]

  此外还有约6400万中国人处于糖尿病前期。[3]

  到2025年,预计中国将有8000万糖尿病患者。[4]

  老龄化

  中国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2007年至2026年期间,中国25岁以下的人口比例将不足47%,而4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将超过31%(1.74亿人)。[5]

  65-74岁男性的糖尿病患病风险是20-34岁男性的70倍。[6]

  城市化

  1990-2000年间,中国城镇人口比例由26%上升至36%;而这种趋势在本世纪仍将持续存在,到2030年,城镇人口比例将上升至60%。[7]

  中国城镇人口的糖尿病患病风险比农村人口高5倍以上。[8]

  肥胖

  2002年,中国的成年人中超重的比例为23%,肥胖比例为7%。据WHO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有57%的男性和46%的女性体重超重。[9]

  2002年, 中国7-17岁城镇儿童中超重的比例为8.5%,肥胖比例为4.4%。[10]

  与体重正常的人群相比,超重人群的糖尿病发病风险升高2倍以上,肥胖人群的风险升高5倍以上。[11]

  诊断

  中国糖尿病的诊断率为30%。也就是说约有2800万中国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12]

  已诊断的患者中仅有40%正在接受治疗。[13]

  新诊断病例数将从2005年的200万人上升到2025年的720万人。[14]

  死亡率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约占中国全部死亡人数的80%。[15]

  每年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死亡人数将从2005年的150万人上升到2025年的420万人。[16]

  医疗支出

  2004年,中国用于糖尿病的直接医疗支出约为574.69亿元人民币(69.7亿美元);占当年国家卫生总支出的7.57% 。[17]

  在中国,伴有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的年度直接医疗费用比没有并发症的患者高10倍多。[18]

  预防

  中国大庆研究结果显示,6年的饮食和运动干预可使糖耐量受损患者的糖尿病发病率下降51%。[19]

  [1]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06): Diabetes Atlas, Third edition

  [2] Kam Cheong Wong, Zhiqiang Wang (2006). Prevalence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of Chinese populations in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73, 126-134

  [3]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06): Diabetes Atlas, Third edition

  [4] Professor Yang Wenying (2009): The Hidden pandemic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5] Ward S (2008). Demographic factors in the Chinese health-care market.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7, 383-384

  [6] Liu M, Wang Z, Sun X, Chen Y, Zhang Q (2007). Rapid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clinical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in Chinese in Harbin between 1999 and 2005. Prim Care Diabetes 1 (3),123-8

  [7] Wang L, Kong L, Wu F, Bai Y, Burton R (2005). 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 The Lancet 2005; 366: 1821-1824

  [8] Liu M, Wang Z, Sun X, Chen Y, Zhang Q (2007). Rapid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clinical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in Chinese in Harbin between 1999 and 2005. Prim Care Diabetes 1 (3),123-8

  [9] WHO-China Country Cooperation Strategy 2008-2013

  http://www.wpro.who.int/NR/rdonlyres/BB787F03-A760-4F01-908E-D17D8DB75178/0/CCS_EN.pdf

  [10] WHO-China Country Cooperation Strategy 2008-2013

  http://www.wpro.who.int/NR/rdonlyres/BB787F03-A760-4F01-908E-D17D8DB75178/0/CCS_EN.pdf

  [11] Hu FB, Manson JE, Stampfer MJ et al (2001): Diet, lifestyle, 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women. New England J. Medicine 345, 790

  [12] Tang Ling, Cheng Xingbao, Cheng Huiyun, Zhao Luyong, Hu Leilian (2003). Current status of epidemic and economic burden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China. Chinese Health Economics 22 (12), 21-26

  [13] Tang Ling, Cheng Xingbao, Cheng Huiyun, Zhao Luyong, Hu Leilian (2003). Current status of epidemic and economic burden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China. Chinese Health Economics 22 (12), 21-26

  [14] Professor Yang Wenying (2009): The Hidden pandemic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15] Bekedam H (2007). Emerging public health issues and threats. Dr Henk Bekedam, WHO Representative, China; 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 25 May 2007

  [16] Professor Yang Wenying (2009): The Hidden pandemic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17]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07). The human,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 of diabetes http://www.idf.org/home/index.cfm?unode=3B9691D3-C026-2FD3-87B7FA0B63432BA3 accessed 4 September 2008. Tang Ling, Cheng Xingbao, Cheng Huiyun, Zhao Luyong, Hu Leilian (2003). Current status of epidemic and economic burden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China. Chinese Health Economics 22 (12), 21-26

  [18] Tang Ling, Cheng Xingbao, Cheng Huiyun, Zhao Luyong, Hu Leilian (2003). Current status of epidemic and economic burden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China. Chinese Health Economics 22 (12), 21-26

  [19] Pan XR, Li GW, Hu YH et al (1997). Effects of diet and exercise in preventing NIDDM in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tolerance – the Da Qing IGT and diabetes study. Diabetes Care, 20(4), 537-544. Li, G et al (2008). The long-term effe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diabetes in the China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a 20-year follow-up study. The Lancet 371, 1783-89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家庭医生在线;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