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阻滞剂临床使用的若干问题
唐新华+王雁
自1964年Prichard BNC首次描述了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作用以来,β受体阻滞剂用于高血压治疗已逾半个多世纪,1984年JNC首次将β受体阻滞剂推荐为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并延续到今。近10年,有些研究对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效果提出质疑,医生/患者对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还存在疑虑,临床使用率偏低,剂量偏小。随着新型β受体阻滞剂的问世,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化对其的认识和应用。
患者王某,男性,53岁。既往有高血压史20余年,糖尿病史6年。因“活动后胸痛6年,PCI术后4个月反复胸痛”入院。4个月前,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前降支近端99%狭窄,左回旋支近中段85%狭窄,右冠状动脉近端全闭,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前降支植入支架1枚,左回旋支支架2枚,行右冠状动脉CTO开通术(未成功)。术后予冠心病规范化药物治疗,仍有反复活动后胸痛,血压、血糖控制未达标。入院后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左心室顺应性下降伴舒张末压增高,左心室射血分数(EF)30%;糖化血红蛋白(HbA1c)8.2%,B型尿钠肽(BNP)1252pg/ml。体检:BP146/88mmHg,HR92次/分。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支架通畅,右冠状动脉近端全闭。诊断:(1)高血压(极高危);(2)心肌梗死后(PCI术后);(3)糖尿病。入院后治疗:继续服用培哚普利片、加用倍他乐克缓释片47.5mg,每日1次降压,瑞舒伐他汀钙片强效降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片双联抗血小板聚集,同时继续予硝酸酯类药物抗心绞痛,并调整降糖药物方案。因患者仍有胸痛症状发生,逐渐增加倍他乐克缓释片剂量至142.5mg每日1次,3周后胸痛缓解,测BP110/66mmHg,HR54次/分。
对该患者在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加用倍他乐克缓释片?
该患者加用β受体阻滞剂的目的是加强降压及缓解心绞痛。β受体阻滞剂用于降压治疗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抑制心脏β1受体,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减少静脉回流和血浆容量,使血压下降。②阻断肾脏中的β1受体,减少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分泌,舒张血管,外周血管阻力的适应性降低,改善血管顺应性,降低血压。③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β受体,使其兴奋神经元活动减弱,减少交感神经冲动的传出,阻滞突触前膜上β1受体,减少NA释放,从而起降压作用。④重建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减弱运动或应激时儿茶酚胺的增压作用,增加血管组织中前列环素等舒张血管物质水平,使血压下降。
2该患者是否适合服用β受体阻滞剂?
每一种降压药均有其最佳使用的人群,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严重程度不同的高血压,更适用于年轻、心率快、高肾素型、肾上腺素能和血管紧张素Ⅱ缩血管反应强的高血压患者,以及高血压伴心绞痛、高血压伴心肌梗死、高血压伴心律失常和高血压伴心力衰竭和妊娠的高血压患者。多国指南中提出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快速型心律失常及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的高血压为β受体阻滞剂应用的强适应证。2011年NICE指南同时提到,β受体阻滞剂可考虑用于年轻高血压患者,特别是不适宜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治疗者、育龄期妇女及高交感神经张力者。
目前最常用的交感神经活性测定方法仍为心率。持续基础心率>80次/分提示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这类患者选用β受体阻滞剂,降压效果更佳,心血管获益更显著。控制心率在55~70次/分时较为理想。
该患者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糖尿病,体检BP146/88mmHg,HR92次/分。应属于β受体阻滞剂应用的强适应证者。
3该患者为什么选择倍他乐克缓释片?
3.1首先要了解β受体阻滞剂的不同类别:β受体阻滞剂根据对β1和β2受体的选择性和是否具有α受体阻断作用,分为3类:第一类为非选择性阻断β1和β2受体,常用药物有普萘洛尔(心得安),由于阻断β2受体带来一系列副作用,现在临床已经较少用。第二类为选择性阻断β1受体,常用药物中对β1受体选择性最高的为奈比洛尔(300∶1),其次是比索洛尔(康可)(120∶1),其他依次为美托洛尔(倍他乐克)、阿替洛尔(氨酰心安);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可以避免许多因阻断β2受体引起的不良反应,例如哮喘发作、乏力、外周血管缺血以及掩盖低血糖症状等。第三类也为非选择性阻断β1和β2受体,同时阻断α受体,具有外周扩血管作用,常用药物有卡维地洛、拉贝洛尔。新型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由于同时阻断了α受体而减少了因阻断β2受体所带来的血管收缩性不良反应。目前第二、三类β受体阻滞剂广泛应用在心血管领域。
β受体阻滞剂也可根据其溶解性不同,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这种分类法与药代动力学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常用的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有美托洛尔、普萘洛尔、噻吗洛尔等,常用的水溶性β受体阻滞剂有阿替洛尔、艾司洛尔等。另外有些β受体阻滞剂具有水脂双溶作用,如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等。
β受体阻滞剂也有依据是否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ISA)来分类。无ISA的β受体阻滞剂有美托洛尔、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等。有ISA的β受体阻滞剂有普拉洛尔、阿普洛尔、氧烯洛尔、吲哚洛尔。
3.2其次要了解β受体阻滞剂的异质性:β受体阻滞剂具有明显异质性,不同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可能会不一样。β受体阻滞剂的异质性来自三种主要差异:心脏选择性(β1)、脂溶性及ISA,这些差异可表达为死亡率的高低。研究表明应用有β1选择性的、无ISA的β受体阻滞剂死亡率可降低31.5%,而应用无β1选择性、有ISA的β受体阻滞剂死亡率只能降低2.2%。而且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剂对β2受体的干扰比较小,基本不会引起支气管痉挛或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另外β受体阻滞剂的亲脂性是影响其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高亲脂性β受体阻滞剂有明确的心脏保护作用,而低亲脂性的则没有心脏保护作用。
3.3第三要了解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异质性:降压强度最强的是第三类β受体阻滞剂,不良反应最小的是第二类,起效最快的是水溶性类,作用时间最长的是高亲脂类和缓释剂,有心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效益的是亲脂类等;剂量依赖性也是β受体阻滞剂另一作用特点,同一类β受体阻滞剂作用的强弱与剂量大小呈正相关;最近一项研究头对头比较了美托洛尔缓释片(95~190mg/d)和氨氯地平(5~10mg/d)的降压效果(J Am Soc Hypertens 2008,2:378),美托洛尔缓释片降低收缩压(-15.2mmHg)和舒张压(-11.4mmHg)都显著优于氨氯地平(分别为-11.6mmHg和-7.0mmHg);美托洛尔缓释片降低心率收缩压乘积显著优于氨氯地平(P<0.01)。
因此,好的β受体阻滞剂应具备高β1受体选择性、高亲脂性,而没有ISA,并且是长效制剂。下面是部分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比较:见表1。
表1部分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比较
β1选择性脂溶性ISA活性α阻滞醋丁洛尔+++-阿替洛尔++---倍他洛尔++---比索洛尔++++--布斯洛尔+-+--卡维地洛-+++-+美托洛尔++++--纳多洛尔----普萘洛尔-+++--噻吗洛尔-++--倍他乐克缓释片是属于高β1受体选择性、高亲脂性,而没有ISA的长效β受体阻滞剂。适合该患者平稳降压、缓解心绞痛、减少对糖代谢影响的病情需要,是不错的选择。
4倍他乐克缓释片是否能与其他降压药物联合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可单用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与其他药物的合用在降血压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会使更多的高血压患者获益。
β受体阻滞剂与长效二氢吡啶类CCB的合用在降压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联合用药可以抵消β受体的缩血管作用及降低心输出量的影响;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的作用可拮抗某些CCB的心率加快的副作用。因此,该两药的联合,不仅能获得协同降压作用,还可抑制CCB引起的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
从靶器官保护的角度来讲,β受体阻滞剂与ACEI或ARB的联合是目前推荐使用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或心力衰竭的标准治疗,ACEI或ARB对糖代谢的有利作用可能抵消β受体阻滞剂潜在的对糖代谢的不利影响。
至于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是否可以联合使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将这种组合列为次要推荐。新指南指出,在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应避免大剂量β受体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剂的联合使用,以减少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生。在心力衰竭等特殊情况下,应尽量用高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的剂量尽可能小,且注意血清钾变化,必要时加用ARB或ACEI三药联合以协同降压并减少副作用。
对代谢综合征和易患糖尿病、且无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或快速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的高血压患者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不推荐β受体阻滞剂作为初始治疗选择。但在心力衰竭等特殊情况下,这种组合还是适用的,但应尽量用高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剂。
该患者伴有冠心病、心功能不全、且HR92次/分,未选择与BBC联合,而选择了倍他乐克缓释片与培哚普利片联合治疗,这是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或心力衰竭的标准治疗。在临床上也取得了降低血压、缓解心绞痛、改善心功能的理想治疗效果。
5长期服用倍他乐克缓释片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主要不良反应与其异质性相关:
β1受体被阻断可能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心力衰竭加重、掩盖低血糖症状。此为药物对β1受体的阻断,并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脏的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所致。尤其在老年患者、剂量比较大时容易发生。
β2受体被阻断可能发生支气管痉挛、肢端循环障碍、加重外周循环性疾病、脂质代谢及性功能不良等影响。此为药物对β2受体的阻断,使支气管收缩,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外周血管收缩、血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HDL胆固醇降低。在大剂量长期用药时可以发生。
高亲脂性的β受体阻滞剂易通过血脑屏障,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出现多梦、幻觉、失眠、疲乏、眩晕以及抑郁等症状。
为增强降压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影响,临床上应该尽量选择高β1受体选择性、高亲脂性,而没有ISA的长效β受体阻滞剂,尤其是伴外周动脉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或糖尿病者及中青年男性患者。
β受体阻滞剂的主要不良反应也与其剂量大小相关:β受体阻滞剂的多数不良反应与药物的使用剂量相关,大剂量及长期应用时,患者对β1受体阻滞作用产生不耐受,出现交感神经过度抑制,而且β1受体阻滞剂的心脏选择性也会减弱甚至消失,同样出现β2受体被阻断的不良影响。
因此,在服药时应注意药物的初始剂量,应从小剂量开始,尤其是老年人。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步上调剂量,以达到降压目标。若达到一定治疗剂量(如美托洛尔缓释片用于无并发症高血压患者时,无论作为一线还是二线药物,剂量一般不超过95mg/d)血压仍未达标者,应考虑联合用药,而不是继续增加药物剂量。若患者在上调β受体阻滞剂剂量时,出现不耐受(心率过慢或血压偏低)或伴随疾病病情加重,可酌情暂时减量进行观察但不可突然停药,以免发生撤药综合征,待临床情况稳定后再加量或继续应用,不能耐受一种制剂时可尝试另一种。
该患者因血压未达标及心绞痛未控制,在其他治疗未变的情况下,仅逐步上调倍他乐克缓释片剂量,达到患者最佳耐受量(BP110/66mmHg,HR54次/分),持续治疗取得临床效果,无不良反应发生。
该患者1年后回院复查,血压达标、心功能明显改善。未发现糖、脂代谢不良影响。〔专家简介〕唐新华,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高血压学会委员、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中国医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高血压杂志》编委、《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近10多年从事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特别注重对高血压病的社区防治及管理模式研究。承担及参与国家科技支撑“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项目,“浙江省高血压社区人群综合防治”研究、“中国人群心脑血管病危险因子与动脉弹性研究”、“浙江省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规范”研究等项目主要负责人,并参加多项国内外多中心合作研究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军队科技进步奖6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及省医学创新奖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