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英+朱艳梅

【摘 要】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继承、发展、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本文探讨了中医普及教育、中医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形式下加强中医普及教育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策略。

【关键词】 中医教育 中医事业发展 作用研究

中医教育发展的快与慢与中医事业的兴衰密切相关,因此,加强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中医人才的培养对于中医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1]。

1 普及中医教育的重要性

中医药学在古代唯物主义的规范下,构成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医药学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其辨证诊治法至今仍惠泽后人[2]。

由于种种原因,中医药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其中医药学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中医药的市场需求巨大,已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医的发展,也逐渐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

1.1 目前中医普及教育存在的问题

①中西医基础理论教学比例失调,在一些医学专业高校的基础教育中,一些中医经典著作成了选修课,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②中医文化的传承必须依据中医文献,因此,中医院校在校的学重应以中医古文作为重点语言课,否则,学生们无法理解中医古代原著以及古代医案,导致对学习课程失去兴趣。而学习外语对学习、阅读医学古文献意义不大。③中医院校应加强技能培训的教学,但目前对中医望、闻、问、切等临床硬工夫的训练太少,学生们的感性认知不足,无法促进理论水平的提高。④临床教学过度强调“西化”,中医理论与临床脱节,造成学生们缺乏中医思想,导致培养出的人才难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医[3]。

1.2 中医普及教育对策

1.2.1 普及中医教育的关键

加强中医教学基地的建设,集中培养一批热爱中医的老、中、青临床医师,打破原有的专科框架。重视中医药学临床、教学、科研的中医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要最大程度展示中医特色和优势,培养学员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重点培养汤剂、针剂、熏洗、拔罐等中医综合治疗手段。

1.2.2 选好中医继承人

中医继承人必须具备致力于从事中医事业的信心和决心,热爱中医事业,中医理论基础扎实,同时要具备较强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分析应变能力。选好中医继承人是传承中医的关键环节,可从高等院校毕业生中选择从事临床工作5年以上的人才中挑选,这也就要求中医继承人必须要经历了临床的洗礼和考验。对这类人群再进行系统的培养,相信一定能够成为真正的中医人才。

1.2.3 利用好传统的“师带徒”的带教形式

“师带徒”的带教形式是最适合、最传统、最科学的中医临床教学模式,师徒传承是中医几千年来继承发展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中医具有其特殊性,其本源于临床,理论粗像难懂,是通过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身传口授而延续至今,经过了大量的中医名家的刻苦钻研以及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的。要想提高中医人才培养的质量,就一定要重视“师带徒”这种带教形式,这也是提高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完美结合的纽带和桥梁,同时也是检验和补充理论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校期间的中医理论基础可以通过背诵等方式获得记忆,但望、闻、问、切等临床实践本领没有固定的参考标准,必须通过手把手带教的形式完成[4-5]。

2 发展中医事业的意义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我国要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发掘中医在预防保健方面的特色优势,并充分发挥,力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医药疗效确切,有着独特的预防保健优势,治疗方法具有多样化,灵活性的特点,且费用低廉,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良好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对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 中医事业发展面临床的问题

2.1.1 中医药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医药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的中医医疗机构尚未纳入区域卫生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中医医疗机构的规模无法达到国家和相关标准,影响了中医院的发展,制约了中医院服务能力的发挥,导致其在处突事业或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2.1.2 投入不足,设备滞后

由于资金拮据,我国很多中医医疗机构无力购进先进的检验设备,陈旧的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更新,甚至有的中医院的设备总价值还不如西医院的科室的配置水平高,这与全面发展健康服务水平的要求不匹配,难以顺应医学的发展要求,同时也导致了中医院病源减少,检验准确率下降。

2.1.3 中医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下降

继20世纪90年代,大批著名的老中医相继退休,年轻的专家一时还无法替补上来,出现了青黄不接、断层现象。同时由于资金的问题,机构内部的继续教育也无力送出。再加上中医院校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教育,学习中医和西医的时间基本相同,中医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很难进入临床成为合格的中医。甚至有些中医医疗机构职工的工资水平与西医院的差距较大,导致人员出现心理思恋,人才流失,导致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下降。

2.1.4 中药制剂的使用受限

中药的丸、散、丹等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和技术手段,但在审批方面,过程过于复杂,且对于中药制剂的审批无法完全摆脱西医的评判标准,这导致中医理论解释的合理性难以通过,使很多中药制剂因审批困难而放弃使用,在一定程度中制约了中医药的自主创新能力,给中医临床科学研究的发展和中药产业化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也制约了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创新。

2.2 中医事业发展对策

2.2.1 提高中医药在社会上的认知度

中医药在社会上的认同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应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开辟中医药专栏或知识讲座,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要让社会上下认识到中医药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2]。要让人们认到中医药学是我国最有优势、具备实力和良好发展后劲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将继承、弘扬中医药学看成是一项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2.2.2 加强中医的基础发展

要在基层普及中医药事业,让中医药服务和中医药相关知识走进农村、社区和家庭。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要设立中医药相关科室,包括中医科、中药房等,并配备相关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必备的煎药室和相关的机械设备。提高基层卫生服务单位的中医职业资格,力争村级卫生室和社区服务站这种最基层的医疗机构能够配备中医诊疗设备和中医药服务。

2.2.3 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现代中药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合理开发及利用。在全国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加强中药资源的监测和信息化建设[6]。以自主创新和体制创新为重点,无论是产品还是工艺和技术,应及时申请专利,并加大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和保护力度。严格执行中药质量标准,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充分体现中药特点,着力提高中药新药的质量和临床疗效,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流通的监管,同时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中药材、中药饮片等违法犯罪行为。

2.2.4 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结构和规模进行调整,应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施教应以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需求展开。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要遵循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模式[7]。充分发挥集中轮训、在岗培训、临床进修、专家讲座等形式的优势,同时注重选派学历高、素质好的中医药人员到上级医院、高等院校学习深造,优化中医药人员的技术层次和专业结构。

坚持有利于吸引和凝聚优秀人才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优化环境条件,大力引进中医药创新型、临床实用型和有独特技术专长的人才,建立選得准、引得来、留得住、发挥好的中医药人才管理机制。制订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标准。建立 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2.2.5 加强中医药科研创新

组织中医药科研课题协作攻关,把中医药继承创新提升为国家科技战略,在国家科技管理部门联度会议框架下,建立中医药科技会商协调制度,加快中药关键技术和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抓好特色中药开发和剂型改革[8-9]。建设国家中医药科研创新平台,组建国家实验室,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提高中药在国内外医药市场的竞争力。

2.2.6 推进中医药的国际化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一定要重视中西药之间的文化差异[10]。在国外特别是利用孔子学院大力开展正规的中医药教育,鼓励和扶持优秀的中医药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培育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品牌和服务机构。吸引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并选择中医药人员参加援外医疗队,并能够提供高水平的中医药服务。培育一批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在国际上普遍推广中医药的标准规范,提高中医药对外合作与交流的质量和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面向国际市场,整合当地优势医疗资源、中医药等特色养生保健资源,形成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平台。

3 小结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其地位和作用及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其为人民防病、治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生命力。因此,中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必需的,提高和创新是必然的。中医学的发展需要建立在自身基础上,发扬特色与优势,坚持继承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和思想,发展中医文化多途径的诊疗手段、研究方法、思维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中医事业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曹洪欣.中医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N].中国中医药报,2012-01-20.

[2]郭晓东.中医教育不可回壁的问题——中医信仰[J].中国中医药,2011,9(20):128-129.

[3]张天军.论中医药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医临床研究,2015(4):120-122.

[4]杨志新,石学敏.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发展述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1):7-9.

[5]李平,唐启盛.转化医学理念与中医药发展新机遇[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2(1):5-9.

[6]屠鹏飞.用现代科学促进中医药发展[J].民主与科学,2016(1):34-36.

[7]周启东,田德茂.基层中医医院中医药发展现状的思考[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113-114.

[8]王旭.中医药发展须解决的理论问题[J].民主与科学,2016(1):25-26.

[9]鲍勇,彭慧珍,朱宏敏,等.2004和2007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发展趋势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09(4):331-332.

[10]杜武勋,张少强,冯利民,等.转化医学理念的兴起及中医药研究发展的思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