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摘 要】 目的:分析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救治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两年我院收治的71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和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的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采血时间、用药时间等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方式,其优势明显,能有效提升抢救效果,挽救患者生命,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 心肌梗死 实施价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emergency whole optimization value of nursing care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in this study to choose our hospital in the last two years, 71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s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emergency nursing and emergency the whole optimization,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value. Results: the teams assessment of the time, electrocardiogram, blood collection time and duration of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group of data comparison between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using emergency optimal nursing way all the way, its obvious advantag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rescue effect, save the patients life,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Emergency optimal car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lue

急性心肌梗死是当前临床研究中常见的症状,主要是由于各种重症疾病引起的不良症状,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的比较少,进而出现心肌坏死或者心肌缺血等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发展速度快,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导致患者死亡。心肌梗死治疗过程中,抢救时间长短和患者生命存在联系,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要采用有效护理形式。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应用优势比较明显,为了分析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救治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两年我院收治的71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和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应用价值进行分析。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71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详细资料如下:

两组患者年龄在年龄和性别等常规性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性急诊护理流程,按照护理程序进行。研究组则应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形式,如下:

1.2.1 急诊接诊流程

在实践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负责人,接诊护士作为第一负责人,对疑似为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在就诊10min内安置抢救室卧床休息,建立静脉通道,及时对各项指标进行检查,包括:凝血酶、血常规和血标本等,确定病情后进行预后治疗[1]。

1.2.2 急诊抢救流程

在个案护理过程中采用定时、定人护理形式,患者入室2min内给予吸氧,3min内检查血压和血氧,5min建立静脉通道。采集血液标本后做好心电图检查工作。护士长和首诊护士要做好基础检查工作,检查和识别心电图情况,对病情进行分析后,将其及时报告给医生。

1.2.3 急诊术前准备

多数急诊患者需要及时接受手术治疗,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患者病情确定后,在左下肢建立静脉通道,进行碘实验检查,密切观察患者反映,记录下时间。采用阿司匹林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叮嘱患者术前排尿,安抚患者情绪,消除不良情绪[2]。

1.2.3 急诊护理流程

在临床研究中需要患者病情的评估工作,护理流程的优化至关重要。病情评估后1-2分钟内进行供氧,5分钟内采集血液标本,3分钟内检查血压和氧气值变化。护理人员和相关责任护士要协助医生做好抢救工作。如果患者被诊断为心肌梗死后,及时给予合理的药物进行镇痛治疗。必要时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给予心理支持,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对于疼痛严重患者,可给予镇痛药物;针对心力衰竭、体克以及心律失常的患者,需采取对症处理;对于需行心肺复苏的患者,需及时给予電除颤操作,护士长要及时调整呼吸机,做好气管插管处理工作,按照医嘱合理用药。必要时对血压进行检查,救护期间对患者采取适当心理疏导,使其保持良好状态。

1.2.4 急诊转运流程

多数急诊患者需要进行转运,因此明确患者病情后可以制定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家属签字后,填写对应的转运交接单,准备好急救药物和器械,检查管道是否通畅。安全转运到介入室后,途中需要做好心电监护工作,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和呼吸等情况,避免出现意外。

1.3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当 P<0.05 说明比较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研究组的急救各项时间比较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的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采血时间、用药时间等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如表二:

2.2 兩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比较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和研究组的护理满意人数分别为24例和31例,护理满意率分别为68.6%和88.6%,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如表三: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当前临床研究中常见的症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引起的不良症状,临床研究中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心肌再灌注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肌功能。当前在临床研究中多是应用介入法进行治疗,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心肌梗死发作1h内需要及时给予治疗,能有效减少病死率[3]。

急诊全程护理能有效缩短急救干预时间,根据急诊全过程护理的具体要求,在急诊阶段需要开辟绿色通道,省去挂号时间,直接等待接受治疗。抢救过程中采用急诊全程护理措施,保证各个急救措施落实到实处,各个环节衔接得当,能让患者尽快接受治疗。医护人员要提升自身应急能力,及时对患者心电图做出判断,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准确及时的将患者病情告知救治人员[4]。

心肌梗死发病比较急促,治疗不及时导致缓和死亡,因此在全程护理阶段要密切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和观察,保证准运安全,让患者能在第一时间接受治疗,避免出现治疗不及时的现象,衍生其他不良症状[5]。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由于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存在突发性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导致病情恶化,后续治疗难度随之增加。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掌握护理具体要求,转运阶段做好抢救工作。护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应急能力,对患者病情及时评估,准确及时的将救治工作交代给治疗科室的工作人员。临床实践证明对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措施,整体作用突出,因此要做好工作人员的指导和教育工作,部分工作人员的自身责任意识比较差,应急能力低,因此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适当的指导和教育,最大程度提升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护理人员需要根据相关抢救流程,确定各自工作内容,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合理安排救护操作,尽可能缩短急救时间。

研究组的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采血时间、用药时间等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的护理满意人数分别为24例和31例,护理满意率分别为68.6%和88.6%,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其优势明显。

综上所述,全程优化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抢救时间,应用价值突出,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曲凌云.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26(01):126+128.

[2]车淑红.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07(01):180-182.

[3]李凤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全程优化护理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8(13):152-153.

[4]杨君健.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19(14):232-233.

[5]孙秀芳,陈小燕.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18(01):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