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

六堡诗茶,就是六堡茶。六堡诗茶,是我给她起的新名字,其中记载着我与她的一段独特遇见。

六堡茶,没有碧螺春“香煞人”的高贵出生,没有大红袍的一鸣惊人,也没有铁观音的托梦奇缘,更没有金骏眉一夜窜红的土豪气魄。但是,六堡茶有梦一般的传奇和诗样的神韵。

史载,郑和七次下西洋,开通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渠道,开通了南洋商道,中国的丝绸陶瓷和茶叶从此走进东南亚各国,这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后来,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开始有移民至这些国家,同时带去中国文化和饮茶习惯,于是,六堡茶成为著名的“侨销茶”。

19世纪,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六堡茶源源不断地运往东南亚各国。更为传奇的是,早期到马来西亚淘金挖矿选矿的华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酷暑寒冷,风吹雨淋,身体整天浸泡在水里作业,劳累一天之后,必须喝上一大碗浓浓的六堡茶才能解乏。否则,就会腰酸背痛,困乏难熬。因此,矿主招聘矿工时会特别标明每天有六堡茶供应,反之,则招不到矿工。可见,在马来西亚一带,六堡茶开始是当作辅助药物用的。六堡茶属于温性茶,除了具有其他茶类所共有的保健作用外,更具有消暑祛湿、健胃养神的养生功效,十分适合马来西亚气候下长期浸泡在水中作业的群体。如此神奇的故事,对于宁可月无肉、不可日无茶的我来说,实在是美妙至极。

与六堡茶的一段结缘,始于好友——广西造诣深厚的文化学者童团结。他即将出版关于六堡茶的专著《寻味六堡》。在他的引领下,我结识了集玩赏、收藏、经营于一身的六堡茶达人——性格温和,说话不急不缓的黄标先生。在黄标先生的茶馆兼茶库里,我一面品尝他珍藏久远的六堡茶,一面恭听他和童团结关于六堡茶的起源与功效、文化和传承的讲述,如痴如醉之余,更是亲身感受到一番六堡茶诗一般的浪漫情愫。

那天造访黄先生,是在童团结和南宁市青秀区作协副主席覃秋林女士的陪同下前往的。踏入黄先生家门的一刹那,我便被深深震撼:只见客厅里,除了一个可供五、六好友品茗畅叙的茶台外,四周的贴墙墙壁上,从落地至顶部,密密匝匝错落有致地摆满了六堡茶,各式各样、包装迥异、产地不同、年代悬殊。被熏黑的竹篾、竹篮、竹筒、葫芦、陶瓷……很多都是从乡下各家各户时代不等的藏品中收藏起来的,也有的是从譬如“梧州中茶”等生产企业直接代销的。最吸引我的要数那些被熏黑的、装在竹篾、竹篮、竹筒、葫芦里的茶团,明显的是多年存放于灶台旁边烟熏火燎而制成的。岭南地区气候特殊,湿气重,不利于茶叶风干保存,所以家境不大殷实、屋小狭窄的农户人家,一般都会将家里珍藏的茶叶保存于灶台边。这些乡下土茶包装严实,原汁原味地传承了最原始、也是最古老的制茶手艺。这些茶,无论是结实的砖茶,抑或松散的茶叶,都无一例外地沾染了一种特殊的味道,那就是各家各户的世俗烟火与对生活的感恩和期盼。万千思绪之余,定得神来这才发现,何止是客厅,大大小小的房间里,所有的墙壁上,均有序地摆放了各式各样的六堡茶。看到我们的惊叹与好奇,黄先生娓娓道来:他老家还有一个比这更大的茶库,收藏了四千余种六堡茶呢……兴奋和自豪之情,流露在他温暖而平和的脸额上、笑容里。那一刻,我突然间感觉到,起初他介绍的六堡茶的品性——温性,莫不已深深镶嵌到他的骨髓深处,并自然而然流露在他一笑一颦、一言一行里?!这也是茶仙(据说有茶仙)对他几十年来钟爱至深、收藏研究六堡茶的回报吧!君子之交,淡如茶,清如水,如今的黄先生,下班之余,守着偌大的六堡茶珍藏馆,和一群品茶、识茶、喜茶乃至痴迷于六堡茶的好友切磋茶艺、感恩生活、叙谈人生,实乃人生一件快乐之事。

我多少有些执拗地认为,一个品茶、识茶、喜茶乃至痴迷于茶的人,其个人的品行涵养是不会差到哪里去的,这样的人,无需广告,他的财路自然宽广,真诚的朋友也会自然聚拢在身边。所以,黄先生的茶叶并没有在市面上摆摊销售,而是朋友间口口相传。言谈之间,黄先生的朋友,已三三两两、陆陆续续推门而入了,黄先生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自由地嬉戏打闹,我们从中不难感受到他那满满的幸福感。

说到六堡茶,若从表象上去看,它和普洱茶几乎没多少区别,都是黑茶“种属”,有着黑乎乎的“肤色”,都是压制成型、凸凹有致的“体型”,且都具备越陈越优的“品性”,以及滚水浸泡的“德性”……为此,我也道出了心中的疑惑:六堡茶和普洱茶究竟有何区别呢?其实,我隐含的问题是,六堡茶是普洱茶的翻版和复制吗?黄先生给出的答案,让我瞠目结舌:“六堡茶是普洱茶的祖宗”。黄先生说,更为奇特的是,六堡茶有普洱茶所没有具备的、也是无法媲美的“金花”。第一次目睹六堡茶茶砖的人们,一般误以为茶叶中的“金花”是茶叶霉腐变质的征兆,事实上,“金花”是六堡茶自然状态下的茶叶发酵,从而生成的一种有益人体健康的菌类,有着拗口的学名“冠突散囊菌”。“冠突散囊菌”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是六堡茶的珍品。为了更具体地解释“金花”,黄先生特地拿出了放大镜。果然,放大镜下,“金花”绽放出微微的金黄,甚至有些许的微光。黄先生和童先生笑着告诉我说,“金花”,其实是上乘六堡茶的标志。

“红、浓、陈、醇,并带有槟榔香。”他俩很专业地解读六堡茶的特质。

童先生和黄先生是多年的茶友,他们在给我介绍六堡茶时,言语之间穿插讲述的传奇故事,让我这个茶迷如坠入诗般的梦幻世界。

故事就隐藏在黄先生的故乡梧州市六堡镇。那里至今还流传着给自家闺女做“陪嫁茶”的习俗。即在女儿出生那年,父母必定给女儿制作一款上好的六堡茶,直到女儿长大成人,要嫁人了,作陪嫁品。这是女儿变成媳妇时,专门献给婆家的珍贵礼物。想想看,陪嫁六堡茶,在新嫁娘的轿子之后,一行人挑着茶担,抑或由马帮驮运着茶篓,虽没有江浙一带新娘十里红妆的奢华,但其喜庆的意境就像一幅山水画,喜庆、幸福与温馨气氛氤氲铺洒一路,携带着娘家父母给予宝贝女儿的殷切希望和祝福,也携带着新娘子对未来新家庭新生活的向往,随着红红的花轿摇荡。轿子里披着红盖头的新娘,在忐忑不安中,羞涩地与伴随成长的陪嫁茶一同,摇曳生姿地浮想起多少美好的期盼呀!“陪嫁茶”的茶风、茶韵、茶品的呈现与展开,断然拒绝了迎合十里红妆庸俗虚伪的市侩味和土豪间的虚荣斗富攀比,恰恰契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与内敛的民族民俗品质。由此看来,“陪嫁茶”倒是和绍兴一带酿制“女儿红”酒的传统异曲同工了。这存放了十八年、二十年的六堡茶,更寄托着父母的期待与祝愿、祈福与梦想,又有着女儿成长的快乐与理想,以及出嫁的惦记与惆怅,还有着夫家的梦幻与期待、喜悦与磨砺。一篓(片)承载了难以描述的美丽的情愫和羞于表达的心灵慰藉。

品六堡茶几个小时,竟然有穿越般的神奇与梦幻,非亲身经历,断然难以置信。

事情其实是这样的——

八月的南疆烈日酷暑,台风来临,闷热难熬,我和我的同事们从贵州省乘坐快速列车飞驰电掣到达南宁市时,已经是夜幕阑珊、华灯初上。

晚饭入住酒店后,十一点入睡。这是我的生活节律。突然,凌晨一点半,我被严重的腹胀搅醒,越来越胀,用双手反复按摩直到手背酸麻,也不见一丁点效果。当时,真恨不得能找把刀子把肚子划开。我直观的判断是水土不服。这种感觉,1999年在淮北扶贫时曾经遇到过。严重的腹泻,夜里几次上卫生间,也丝毫没有好转。次日一早,我们一行被接到考察单位食堂吃早餐。面对一桌子美食,我没有一点胃口,只是象征性地吃了一小碗稀饭。由于天热,加之体虚,在早餐后的考察中,我双腿酸软,全身直冒虚汗,来到附近的医务所开了藿香正气水和土霉素服下,依然不见好转。交流会约半小时,我意识到呕吐感已经无法阻止,便赶紧走出会议室,谁知刚一出门,积聚腹中的污秽便狂射而出。这可是我人生第一次有记忆的呕吐。吐过后,腹胃的感觉顿觉舒服了一些。

两小碗稀饭算是午餐,腹胀感觉有所减轻,而胃口却没有丝毫改善。下午又是几次腹泻,还隐隐约约伴随头痛和发热,原定下午的活动注定不能参加了,我决定安静休息一下,不想童团结和覃秋林听说我生病了,专门赶到宾馆看望。童先生是业内的朋友,记得多年前于一次全国性研讨会上见过一面的,如今他已是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学者。他以每年出版一部专著的速度进军文化研究收藏领域,尤其在坭兴陶、六堡茶收藏方面,在国内成为翘楚。他说,他的人生可以用“苦难人生”来概括。而覃女士只是电话、里的朋友,她作为业余爱好写作者,如今已成长为南宁市青秀区作协的副主席,满满的正能量。聆听他们的故事,我得到了精神的升华。然而,我身体的虚脱没有任何好转。其间,童先生几次劝我去喝茶,说六堡茶可以暖胃,对于肠胃疾病有辅助治疗效果。面对盛情,我感到自己多次推脱,已经失礼,于是在童先生的精心安排下,我们一行4人(童先生的11岁儿子)来到了南宁市茶花园路的“人和堂六堡茶珍藏馆”。珍藏馆的主人正是70后的黄标先生。

我和黄先生一见如故。一阵寒暄之后,黄先生先给我们演示六堡茶的泡茶过程。识茶、鉴茶、品茶的曼妙之旅开始了,首先喝的是他陈藏了两年的六堡茶,细细品之,有微甜而略涩的感觉;接着是五年的陈茶,就有了些许的香气,汤色也红艳明亮了许多。最后,黄先生拿出了产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六堡茶,只见他用热水在坭兴陶壶里清洗两遍之后,又倒入开水浸泡了几分钟的光景,一壶上好而汤色如琥珀色的六堡茶就“练”成了。时间,在我们不断发出的惊叹声中悄然流淌,很快流逝。时节已临近处暑,南宁的温度依然呈高温的模式,而我们一直在品尝着热茶,身上不断地渗透着热气。童先生介绍说,喝六堡茶不能开空调,只能用电风扇,最好就用芭蕉扇,这样,身体微微的汗就会自然散发,带走身上的湿气,有益于健康。其间,黄先生的三个小孩子来来往往,尤其是最小的才两岁的小男孩,顺手端起茶杯大人模样的喝起来。我提醒黄先生,小孩子还没有发育好,肠胃功能脆弱,不宜喝茶。黄先生笑道,我们小时候,都跟着大人一起喝茶。六堡茶养胃,大人、小孩子都能喝,而且助眠。

不知不觉三个小时过去了,我身上酸软无力的症状也在不知不觉间消失殆尽,有卸下千斤重负之感。简直太神奇了!覃秋林也惊讶地感叹起这份神奇功效。黄先生和童先生并不足为奇,笑着证实了这一切。回来后,我在互联网上检索,果然看到这样的记载:在所有的茶叶中,唯有六堡茶可以入药。

谈笑间,时针指向了晚上十一点半,已经过了我平时休息的时间。虽然谈兴正浓,但考虑到黄先生的三个孩子次日要上学,我只好告辞了。

行走在夜幕掩映的南宁大街上,一夜一天的腹胀病痛烟消云散,一身轻松。那种幸福感油然而生。我下意识地联想到了大红袍:明朝年间,一个赶考举人路过武夷山,突然发病,腹痛难忍,当时,有位来自天心岩天心寺的僧人取出采自寺旁岩石上生长的茶,泡给他喝,赶考人病痛即止,不药而愈。举人后来考取了状元,为了答谢和尚,专程前来拜谢,并将身穿的状元袍披在那株茶树上,该茶因而得名“大红袍”。

传说毕竟是传说,而六堡茶的神奇效用已成为真实。我无法像状元那样给茶树披上红袍或别的什么,可唯一能做的是用笨拙的纸笔记录下这段美丽的奇缘,再就是斗胆给六堡茶起一个名字——六堡诗茶。这是我最真诚的心愿!

从南宁回到南京后,我从网上查到一些资料,还添加了“广西六堡茶”的官微: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里写到:岭南多瘴气,人们习惯煮饮百草辟瘴去湿。因产于岭南地区,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的六堡茶,属于六堡茶,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有详实资料记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据《广西通志稿》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无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声名鹊起,被列为当时全国24个名茶之一,被誉为茶中的“黑宝石”。

六堡茶已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六堡茶的制作技艺,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邂逅六堡茶,一段诗般的美丽!六堡诗茶,我从此爱上了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