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创始人戴威估值融资这些都是外部的,重点是你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释玖

2015年成立的独角兽公司ofo,仅仅用了2年时间就成为继淘宝、天猫、饿了么等之后,中国第9家日订单超过百万的互联网平台,目前拥有单车220万辆,覆盖全国43个城市,为超过3000万用户累计提供4亿次出行服务,市值过百亿,成为中国共享经济的后起之秀,并持续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壮大,而它的创始人戴威年仅26岁。

戴威,1991年出生于安徽宣城,是北大的经济学硕士。2014年,刚上研究生的他和同学们约好,十一黄金周一同骑行去西藏,不巧他的山地车坏了,只好在图书馆泡了7天。这让戴威苦闷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他在学校附近的茶餐厅打了一段时间工,才豁然开朗。

戴威在茶餐厅打工时,经常听到客人们抱怨:“这个月流量又超了。”于是,他就向老板提议,将店里的wifi共享给客人,老板同意试行一个月,结果第二天就人满为患,老板给了戴威1 000元红包奖励。下班后,戴威喜滋滋地揣着老板的奖励,骑着自行车返回学校。骑着骑着,戴威突然急刹,停在了路边,呆呆地盯着自行车,突然一拍脑袋笑了,“wifi可以共享,为什么自行车不行呢?”

戴威回到学校,与四五个同学一聊,大伙觉得有点意思。有人提议叫“两个车轮子”,随手在纸上画出一个骑车小人的轮廓。戴威一看,拍桌子说道:“就叫ofo!”

说干就干,戴威当晚熬夜做了20页PPT,第二天,在师弟的引荐下,他们去见了唯猎资本的肖常兴师兄,经过一番激情澎湃的交谈,最后肖常兴给了戴威第一笔投资:100万元。

有了资本,戴威就开始联合同学轰轰烈烈地开展工作,买山地车、支付领队工资、做宣传广告、给客户赠送礼品,并启动ofo的第一个项目“环台湾岛骑行”。

三四月份时,ofo每天都有几千个用户的增长,但是资金的消耗也非常快,很快团队的资金就捉襟见肘,4月底的时候ofo只剩400块,将近10名员工的工资发不出来,团队的运营已经无以为继。

戴威不得不马不停蹄地寻求下一轮融资,为了融资,他奔波数月,跑了将近40个投资机构,但每一次都被投资人一盆冷水泼回来,唯一的一个口头协议,最后还被投資方放了鸽子。连续的打击,戴威非常受伤,倍感迷茫,甚至想就此放弃。

沮丧的戴威漫无目的地骑着自行车,从五道口到成府路、再到四环,但当戴威看着马路边全都是自行车时,他打消了放弃的念头,心想肯定有机会,这么多人骑车,一定有办法让他们成为我的用户。

晚上,戴威回学校食堂吃饭,刚出来就发现新买的山地车不见了,戴威心疼得够呛,那已经是他丢的第5辆车,前面4辆更是在北大西门外被直接撬走。大伙都开他玩笑:“还买不买?”戴威却突然蹦出了一个念头,“为何不在校园里搞骑行,大伙就再也不用担心车被偷!”这个想法像是黑夜里的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戴威创业路上的黑暗,戴威终于明白了,骑游是一个伪需求,自行车最本质的需求还是代步出行。代步这个事儿才是真需求。于是,ofo花了2个月彻底甩掉了骑游项目,转向了单车共享平台。

这一次,戴威带着新的创业思路和市场价值去找投资方。很快,戴威相继获得了真格基金、天使投资人王刚等人轮融资,经纬中国领投、金沙江、唯猎资本跟投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不久又获得了D轮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亿元)融资。有了资本,戴威的共享自行车很快冲出了北大校区,进入武汉、广州等30所高校;接着走出校园,开启城市服务。此后,ofo势如破竹,迅速占领市场,市值超过百亿。

问题和机遇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害怕困难、举步不前的人看到的往往是问题,只有积极思考、迎难而上的人才能看到问题背后的机遇,从而乘风破浪,平步青云。

(伯仲摘自《东方青年·下旬版百态人生》2017年第7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