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

现代大学在中国也不过才一百多年。现代文学又比大学晚了十几年。说历史,其实都是新的。具体到新诗,如果要追溯它的起点,自然要说《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如果再要往前推呢?那可以到胡适等人的海外留学生涯。无论怎么说,大学的诗意和文脉应该是现代大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说五四新文学的青春气息当然离不开那个时代的校园诗人们。所以,我们今天纪念新诗百年,我们能够看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以及战时的西南联大都曾经是年轻诗人的聚集地。诗歌天然和青春,和大学结盟。

而百年新诗的某些阶段,大学沦陷,大学精神不再,也恰恰是诗歌隐失的时代。彼时真正的诗歌在民间。从“白洋淀诗派”到“今天诗人群”,这是新时期文学的一条重要线索。诗歌是这个时代民间青年知识群落思考人生和社会,切割开时代坚硬禁锢的利器。需要看到的是,“今天诗人群”是江湖民间和大学校园两股诗歌力量的汇合。这就要说到1970年代末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校园诗歌了。应该把1980年代诗歌放到八十年代大学校园思想解放的精神背景下去识别。一定意义上,没有诗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会黯然许多。或者说,大学校园诗歌支撑起八十年代诗歌史的半壁江山。那些八十年代登场,在当代诗歌史上被经典化的诗人们,几乎都在大学时代写出了他们的成名作。

今天的大学教育被指责为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学在现代中国作为新思想新文学发源地的精神传统也正在流失,但就此认为整个大学校园文化的粗鄙和荒芜可能会掩盖很多现实和真实。事实上,以个体或者“同人”为单位的大学校园文学其繁荣程度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新媒体使得他们的集结方式也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大学文学社团。而且,大学教育的国际化使得海外大学拓殖为当下大学校园文学的辽阔疆域。这是当下大学校园诗歌不同于八十年代的背景,或者远远回应着民国诗歌的某些传统。诗歌当然也不是他们文艺生活的全部。《青春》的大学生诗歌大展只是想做自己所能做的:呈现当下大学野蛮生长的诗意;如果可以,重续现代文脉;至少,可以描画出当下大学的诗歌地图,不只局限于大陆内部的纵深地带,我们期望国际和全球视野的大学校园成为我们目力所及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