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明 郭常娟

【摘 要】 中国社会在2011年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2030年将超过日本而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浙江和杭州分别是全国和全省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为应变社会老龄化、人口高龄化、家庭空巢化,破解居家养老难题,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本课题组选取杭州市区天水街道、长庆街道和小营街道下辖的25个社区为典型社区进行调研,并总结典型经验,探新与中国特色居家养老9073模式和9064模式互相支持的、居家长期照护为基础的喘息服务模式,对省市地方政府的永续发展、经济创新以及和谐稳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喘息服务 居家养老 工作创新

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背景下迈入人口老龄化,而中国社会却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的相对落后的基层上面临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的多重挑战。课题组对杭州典型社区展开调研,总结典型经验,探新以居家长期照护为基础的喘息服务模式,破解了居家养老难题,为切实落实党和政府的养老政策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1 背景

课题组选择了杭州市区天水街道、长庆街道和小营街道下辖的25个社区为典型社区,典型社区面积为5.46平方千米,人口18.72万。其中的仓桥社区、王马社区和小营社区成为工作创新示范社区。根据对杭州典型社区的人口统计,城市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5%到20%左右。80岁以上占老年人口的15%到20%。预计到2030年和2040年,杭州和浙江将分别突破35%和1/3。同时,城区老人家庭空巢独居比例不断攀升,相比全国一些城市三分之一的比例,杭州湖滨等等街道高出一倍以上。预计到2015年,市区老人家庭空巢独居比例可达90%。杭州典型社区人口正以每年5%左右速度递增,同时面对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的叠加压力。我国9073或9064的养老路径决定了居家式养老的主导地位,老有所养面临以下三座大山:

1.1 带病生存现象严重,60岁以上的余生有2/3时间带病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组织器官和生理功能逐渐发生衰退和老年性变化,健康状况逐渐下降,患病率不断上升。社区资料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中,有2/3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的状态。

老年人中有65~70%患有轻重不等的、各种各样的老年性疾病。同时,失能老人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现有医护资源已经十分紧张,随着老龄人口体量的持续增加,医护资源在未来将会变得更为稀缺。

1.2 家庭子女不堪重负,2020年将呈现8421倒金字塔结构。

城市社区人口老龄化趋势显示,杭州家庭已经进入421结构模式,即一个家庭中,一对中年夫妻有4位老人却只有1个小孩。到2020年,将呈现“8421”的家庭结构,即一个家庭中8个老人,4个小老人,2个青年,1个孩子。

课题组调研表明,家庭的养老形势越来越严峻,照顾老人的负担越来越重。课题研究证实子女长期照顾家中老人,尤其是患病的老人,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帮其完成洗衣、做饭、搀扶、洗澡、如厕等日常活动。同时还有兼顾本职工作和自身家庭经济,子女照顾者会因这些繁重的照顾工作和经济费用,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以及社会负担。

再者,长期照顾老人,导致照顾者人际交往减少,从而产生孤独无助感,进而产生焦虑、抑郁、消极等不良情绪,照顾者的心理负担大于身体上的劳累。因此,照顾者急需得到放松喘息,以减轻其负担,改善生存品质。

1.3 养老机构严重不足,只能接受5%老人入住。

机构养老不仅可以提供专业的护理和照护,还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结交新朋友,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但是城市的养老院床位十分紧张,供不应求,预约入住,要等两到三年。

而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场所是租用的,机构规模小,软硬件设施跟不上,医养结合难,入住的老年人看医用药相对困难。同时,民办养老机构选择相对独立而交通便利的地址难,且安全措施难以落实。因此,大部分老人还是待在家中由家人照料。随着失能、高龄老年人的比例逐年攀高,家人筋疲力尽。

2 理念

喘息服务(respite care)是为老龄失能人群的照顾着提供一系列临时的支持性替代服务,使他们的照顾者获得暂时的放松和休息。1960年开始,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率先推出居家养老喘息服务的实施标准,政府优惠补贴成本一半。美英两国完善并推行了居家养老每年一周的喘息服务。德国等欧盟国家促成了老人康复、养老和护理的相辅相成的长期照护制度和标准。

中国研究起步较晚,本世纪初港澳台认可并实践了在地老化(Ageing in place)理念。最先进入老龄化的浙江、杭州等省市,基于机构养老床位极限在5%左右,90%以上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9073或9064的现实要求,开始了少数试点工作。

2002以来,课题组相关成员通过实施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机制构建》等等项目,选取杭州市区天水街道、长庆街道和小营街道下辖的25个社区为典型社区进行调研。通过推广实施“八个一”、“每天探望到人”、“上门服务到家”、“邻里相望到户”、“结对帮助到位”以及“四个到”等服务载体的工作创新,完善了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八个一”具体包括:一份档案表,有据可查,实行动态管理。一张监护网,有事必知,解决实际问题。一条求助线,有求必应,提供热线服务。一名调处员,有诺必兑,及时协调处理。一支服务队,有难必帮,完善志愿服务。一台呼叫器,有险必救,上門排忧解难。一间聊天室,有忧必慰,抚慰沟通服务。一间活动室,有需必供,丰富文化生活。在典型社区,喘息服务的引进和探新,较好地应变了家庭结构的老龄化。

3 探新

依据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结合欧美国家居家养老的先进经验和喘息服务的操作规范,课题组探新了与中国特色居家养老9073模式和9064模式互相支持的,居家长期照护为基础的喘息服务

模式。

近年来,浙江省努力推行了居家式的养老服务,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为调研普查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来自典型社区的经验总结和服务创新极大支持了居家养老喘息服务的工作探新,保障了居家养老难题破解的有序开展。

与此同时,本文课题组通过典型社区为例的居家养老服务创新,逐步形成了社区工作的典型标杆,实现了专业化志愿者服务与多学科专家团队支持的新常态,实现了工作创新的事半功倍。

课题组得到了来自澳大利亚,欧美,港澳台,尤其是长三角城乡地区的社工同行的大力支持,丰富了工作内容,完成了推广目标。

4 结果

在继续跟进完善“空巢老人服务保障机制及其创新”,“居家养老的难题破解”等系列课题的同时,课题组比较研究了欧盟、美日、港澳台等专业标准、对接了发达地区的安养长照体系,探索了推广喘息服务的标准和制度,探讨了中心医院对社区的培训和指导。破解了喘息服务的操作性和规范化等难题。为进一步推广“喘息服务”,建立一个合理标准及评价体系;为切实落实党和政府的养老政策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本文课题组关于推进和完善喘息服务的建言献策,已成为近年来杭州、浙江、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的重要媒体的关注热点,为省市地方政府的永续发展、经济创新以及和谐稳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喘息服务研究变危机为机遇,推进了“让职业家人放心”、“让困难老人安心”、“让工作单位高效”、“让幸福社区平安”的暖人心、稳人心和得人心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组以浙江省杭州市典型社区喘息服务试点为数据采集基地、服务情况跟踪基地和从业人员培训实习基地,极大推进了这些社区喘息服务品质的提高。

5 展望

5.1 改善生存品质,推进家庭和谐。

相比家政市场的保姆服务,喘息服务所提供的由团队协作支持的专业服务,对老人的康复、护理乃至治疗都更为有利,并为老人的子女以及照顾者提供了专业的服务标杆。带病生存老人,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群体可以因此得到专业的照顾和医治,生存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喘息服务还可以有效减轻了照顾者的照顾负担,破解了家庭長期照护难题。

5.2 争取老有所为,支持互帮互助

改革开放后,社会充满活力,寿命持续增长。喘息服务正是充满活力的“乐龄群体”发挥“余热余力”的最佳平台。喘息服务延伸出来的“互帮互助”,完全可以把“广场舞大妈”“戳破轮胎”的负能量转换成为老有所为的正能量。

5.3 贴近现实需求,实现合作共赢。

喘息服务也是在职子女安心工作,老龄成员放心养老的幸福保障。课题组与法国旅游和养老胜地尼斯市、瑞士大学卢加诺校区的合作研究得出:开发喘息服务可以大大增就业,促发展。

值得指出,破解养老难题,总结典型经验,浙江喘息服务的路径创新可以结合法国候鸟养老模式、瑞士乐园养老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唐世明. 高龄弱势群体的居家养老[J]. 杭州(周刊),2012,(12):37-38.

[2]唐世明 浙江省居家养老喘息服务的地方标准制定浅析,2016-10-11,中国发展网.

[3]唐世明. 城市空巢老人服务保障机制的创建和示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0):2046-2047.

作者简介

唐世明(1965-),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区养老与老年心理研究。任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浙江省长三角城乡社区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郭常娟(1994-),女,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养老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