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北大白癜风医院评价好 为大家普及夏季防治白癜风的措施
耳挖本来是用来掏耳朵的,但在中国古代,却发展成了一种发簪,不得不说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所以,今天就来聊聊耳挖簪的前世今生吧。
@洛梅笙自由撰稿人
尤其关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与西方时装史
挚爱明朝及民国服饰
以及新艺术主义和Art Deco风格
清代的玉质耳挖簪子
耳挖这伟大的发明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似乎已无从考证了。但从考古实物来说,耳挖是从元代以后大量出现的。因为古人梳髻,而耳挖作为清理耳垢的一种工具,别在头顶上随身携带似乎是个不错的主意,因此耳挖簪便应运而生了。尖锐的一头插在头发里,耳挖的那头则留在外面。不过在早期,将耳挖簪戴在头上的似乎多半是男性。
《金瓶梅》里又将其称为耳翰儿。应伯爵和一伙人作东,请西门庆吃饭,临时从头上拔了根银耳挖簪子算酒钱。《儒林外史》里,三公子要买鸭子,担心鸭子肉不肥,就拔了耳挖下来戳肉。可见,虽然耳挖簪谈不上风雅,倒是个很实在的生活工具,又能束发,又能掏耳朵,还有各种实际用途。
明代 金耳挖(湖南凤凰县文物管理所藏)
不过,女子的耳挖簪在元代就已经开始流行,而且已经明显摆脱了耳挖的本意而成为一种装饰性的簪子了。元代的耳挖簪子款式,有单头的,也有双头的。耳挖头的部分有些很细小,在中间部分会錾刻大量精致的花果图案;但另一类的耳挖部分则很粗大,看上去像个小勺子,整个耳挖的部分被设计成瓜头的形状。奇怪的是,明代虽然出现了各种款式的发簪,耳挖簪却不再受到女士们的青睐了,因此被冷落了很长时间,直到清代全面爆发,成了耳挖簪的全盛时代。
元代 双头耳挖簪(湖南常德市博物馆藏)
元 金瓜头耳挖簪(常德市博物馆藏)
明代 凤穿菊花耳挖簪(南京市博物馆藏)
明代一位叫琼喜姑的女子的四头耳挖簪
清代是耳挖簪款式最多样化的时代,而且几乎成了女性人手一只、居家必备的款式之一。比如在耳挖上装饰流苏,又比如接上弹簧细丝,走路时营造出某种颤危抖动的效果。耳勺的形状也是可大可小,千变万化,尺寸长短粗细不一。《红楼梦》中提到的一丈青,就是当时很受欢迎的款式。耳挖簪可以点缀花朵蝴蝶等饰物,事实上成了一种簪花的工具,于是后来又产生一种带耳挖头的花簪。
清代 流苏耳挖簪
晚清 带弹簧细丝的耳挖簪
清宫 镶珠宝耳挖簪
晚清油画人物头上的装饰,左侧斜插一只碧玉的耳挖簪
清 寿字耳挖簪 下面的引路谐音“引禄”
晚清时代的一种南方的耳挖簪,耳挖簪首非常夸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位晚清时代福州女子的发形上的簪饰,斜右侧展示了这种夸张的耳挖簪的佩戴方式
一本晚清画册《A Brothel in Shanghai》中的少女,一侧用耳挖簪簪着花朵
清宫的簪花耳挖簪
清中晚期 一个女子头上用长耳挖簪簪着一只蝴蝶
晚清 点翠蝴蝶耳挖簪
耳挖簪今天已经很少见人提起了,倒是在日本发展得风生水起,最有特色的就是日本花魁那一头夸张的耳挖长簪,还有流苏簪、花簪、丸簪等等,都是耳挖簪东渡后发展出来的日本风情。
1872年 高桥由一所绘 《花魁》
日本近代 花魁装束
日本 鼈甲の笄(耳挖)
日本 流苏花簪(耳挖)
在1991年的电影《倩女幽魂之道道道》中,王祖贤的造型明显借鉴了日本花魁的打扮。作为一个坠入风尘的鬼女,造型与这个角色本身倒是相当贴合的。不过奇怪的是,后来那满头从耳挖簪演化来的头饰,在中国的古装影视作品中造型几经辗转,居然成了一圈的塑料叉子或筷子,不得不感叹时光匆匆,好多东西转了一圈回来,居然物是人非了。
1991年《倩女幽魂》王祖贤造型取自日本花魁
2003年版本的《倚天屠龙记》,当年风靡一时的“满头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