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高峰+杨小蓉

【摘 要】 作为一种寄生位置在胃黏膜上的致病菌,幽门螺杆菌(HP)具有非常强的感染性,可以轻易突破肠胃屏障,引发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甚至在一些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幽门螺杆菌是原发性肝癌、功能性胃肠病、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主要致病因素。可以说,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许多消化系统疾病均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尝试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感染 消化系统疾病 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呈螺旋形弯曲形态的单极细菌,末端钝圆,鞭毛数量较多,最初在1984年由科学家马歇尔与沃伦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组织中分离而出。经过三十余年的研究,人们发現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相关的消化系统疾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世界卫生组织甚至将幽门螺杆菌视为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首要因子,可见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害之重。

1 特征

1.1 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革兰阴性杆菌,幽门螺杆菌大多顽强地生活在人体的胃黏膜组织之中,由于其具有厌氧特性,所以在营养丰富、氧气含量较少的环境中大量繁殖。一般而言,幽门螺杆菌具有先升后降的生长曲线,其生长速度较为缓慢,人体若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便会出现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即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探究幽门螺杆菌常带来严重疾病的原因,主要是幽门螺杆菌能够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合成,使胃黏膜分泌出具有高特异性的抗体因子,通过免疫途径来提高自身的杀伤力,保护自身菌群的稳定。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程度与胃上皮组织的受损程度、炎性反应轻重呈正相关联系,幽门螺杆菌带来的感染愈加严重,患者的炎性反应也就月明显,胃上皮组织收缩到的损伤也就越严重。

在4℃的水中,幽门螺杆菌可以生存24小时左右,但是在人类粪便中并不能找到幽门螺杆菌。在更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婴儿的抗体是经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的,成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与其主食与饮用水并无明确联系。但是,为了有效防治幽门螺杆菌,仍应做好相应的隔离工作。

1.2 流行病学

在国际上,幽门螺杆菌感染依然是一种比较严峻的问题,而在我国,这种局面则更加严峻。据调查,我国成年男性在感染率上已经超过了70%,在正常胃黏膜中约有7%的感染率,而在慢性胃炎中则有94%的感染率。在邝敏亨的研究中,47例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的患儿接受幽门螺杆菌检测,检出率超过50%[1]。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人血清中的抗HP免疫球蛋白G抗体进行检测,无特异性症状的成年受检者中约有13%被检出受到了感染。为月龄<6个月的婴儿进行上述检查,为月龄>6个月但年龄<5岁的婴幼儿进行上述检查,其幽门螺杆菌感染分别为13%、7%。就感染率而言,年龄越高感染率越高,25岁人群的感染率尚不足50%,及至35岁其感染率上升到60%以上,而7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有高达80%的感染率。

2 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联

2.1 胃食管反流病

胃十二指肠中的内容物逆向返流进食管之中,引发了烧灼感等临床症状,此即为胃食管反流病。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幽门螺杆菌和胃食管反流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是就具体的关系而言有如下2种观点: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保护因素:即幽门螺杆菌可以刺激胃泌素释放,增加食管下括约肌的眼里,缓解胃食管反流的不良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降低反流到食管中的酸性物质含量,减轻酸性物质给食管带来的损伤;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可以强化质子泵抑制剂的抑酸效果,提高临床疗效,减轻食管受到的损伤。②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食管反流病的诱发因素,有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便能有效控制胃食管反流病病情。

2.2 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病

幽门螺杆菌是诱发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最主要因素,其原因在于:①大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在胃黏膜中检出了幽门螺杆菌;②在根除了幽门螺杆菌之后,慢性胃炎患者的病情有明显减轻;③进行动物实验,喂食幽门螺杆菌之后,动物出现了明显的胃炎症状。

探究幽门螺杆菌引发慢性胃炎的主要机理:①幽门螺杆菌进入人体后将会分泌出尿素酶等多种酶,对胃内酸性环境产生抵抗作用,使其可以定植在胃黏膜上,对胃黏膜上皮细胞造成损害;②幽门螺杆菌可以分泌出黏附素,使其紧紧依附于胃黏膜细胞之上而不会脱落,直接为胃黏膜造成损伤;③幽门螺杆菌可以分泌出空泡毒素,令胃黏膜出现炎性反应或发生变性;④幽门螺杆菌可以促发炎性因子的释放,使机体出现免疫反应[2]。

除此之外,幽门螺杆菌还会引发功能性肠胃病,临床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可以刺激胃肠分泌出更多的胃酸,引发炎性细胞浸润反应,导致胃肠动力紊乱,引发功能性胃肠病。

2.3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同样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发病原因,这一点在国内外均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经过大量的研究可以发现,罹患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其幽门螺杆菌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健康受检者,若根除幽门螺杆菌,则可以减少该病的复发次数。一些患者因反复发作而发展为出血性溃疡,若为其根除幽门螺杆菌,将会取得航期的抗溃疡治疗效果。关于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主要有如下几种:①大多数十二指肠溃疡都高发于胃上皮的化生处,若幽门螺杆菌定植于此处,将会增加溃疡的复发几率;②幽门螺杆菌存在会导致十二指肠黏膜减少分泌碳酸氢盐,使该处的“屋顶”缺漏,该处的保护屏障被打破,自然会出现消化性溃疡;③幽门螺杆菌可以刺激胃G细胞,使其分泌出更多的胃泌素,增加胃内环境的酸度,若胃酸浓度超过胃黏膜屏障的限度,保护屏障便会被打破,定植于胃部的幽门螺杆菌将会对胃肠造成明显的损伤[3]。

结语

HP感染与诸多消化系统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HP的存在或是诱发这些疾病的发生,或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临床应根据具体的机理做出具体的选择,利用HP为患者制定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邝敏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07):1236-1238.

[2]任建丽.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07):1253-1255.

[3]邹娅(综述),黄丽春(审校).幽门螺杆菌与消化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23):4306-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