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良

每当辞旧迎新之际,在大街小巷、居民楼院都可以见到倒贴着的大红“福”字,这可算得上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传统习俗了。宋代吴自牧所著《梦粱录》中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六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春牌”即是在红纸上的“福”字,使人感受到“迎春接福”和“福到了”的浓厚气息。

不过,“福”字倒贴的习俗据说是来自清代恭亲王府。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識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说道:“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

对于倒贴“福”字,民间还另流传一则传说。说是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一个“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 ,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后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既然辞旧迎新之时家家倒贴“福”字,那么,什么是“福”呢?对于这个“福”字又应该如何理解呢?对此,恐怕要数儒家经典之一的《书经》中讲得最为透彻了。《书·洪范》论“九畴”中,提出了治理天下的九种方法,其中第九种即为“五福”。哪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仔细加以咀嚼品味,古圣先贤用以激励人们的“五福”之说,确实闪烁着智慧的哲理之光。

“五福”之中,除“寿”和“考终命”算是属于自然规律的东西之外,其余三福,都与人的因素有关,而且是关系密切,互为作用,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五福”之说把“富”列为“福”之本,实为高见。本来“福”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使物质财富增加,生活不断改善,否则,穷困潦倒,何以言福?不过,这“福”还得与“德”结合起来,要靠勤劳致富,守法致富,文明致富。倘若为富不仁,见利忘义,违法悖理,那这“福”就实为“祸”之根,决非“福”之源了。更有意义的是,“五福”中还包含了“康宁”。即幸福不仅意味着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表现为安宁的社会生活。“安居”才能“乐业”,这一道理恐怕是人人皆知的。这样一来,把“富”“康宁”“攸好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加上“寿”和“考终命”,就构成了“福”的完整概念。

(编辑 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