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恒

母亲年轻的时候非常强势。

她出生在上世纪40年代,可谓生逢乱世。新中国成立,三代贫农出身的母亲迎来了好时代。她十几岁时,外祖父病逝,外祖母孱弱,小舅舅又年幼,养家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身上。还未成年的母亲像男劳力一样挖土方挣工分,又像绣女一样缝衣纺线,日夜劳作。硬生生凭着中国劳动妇女的勤劳和韧劲拼过了建国初期的贫穷落后和自然灾害,供养着外祖母拉扯着小舅舅,再后来她成家生子,又养大了我们大小五个孩子,当然都是穷养。

成长中的食谱大都是煮红薯、煮毛豆、煮玉米、煮花生、蒸红薯叶、蒸槐花、玉米糊糊、红薯干汤、麦仁汤、玉米窝窝、榆钱窝窝、洋姜、豆瓣酱,这些都不需要花钱买,食材都是母亲自家地里种的。后来生活好些,母亲的地锅贴蒸馍一半膨胀一半焦黄,甜软香硬简直是世界美味,特别是过年的时候,母亲用红薯和胡萝卜熬糖汁沾芝麻自做的麻糖,還有枣糕、蒸碗、酥肉更是一年中的盛宴。母亲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裁缝活,每到过年,总会给每个孩子从头到脚做一身自己设计的新衣裤,还有蕾丝花边或手工刺绣点缀,自给自足,喜喜庆庆热热闹闹地辞旧迎新。所以,我小时候最喜欢过年。

老了的母亲很固执。

她大可慢慢享受美好的晚年时光,可却依旧每天一早就开始忙碌:开荒种菜,照顾父亲,洗衣做饭,收拾家务,缝缝补补,片刻不闲,直至熄灯安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和年轻时候一样。每次去看望父母,母亲关心的就是吃,非要你用餐十二分饱,一副养你安逸到老的样子。我们也一再强调她养家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动员她出去旅游,走走转转,打打牌、跳跳舞、练练太极拳,怂恿她学着享受生活,可母亲就是不服老,不听劝。

我有时甚至质疑穷养对人生的局限。世界那么大,你圈子那么小,一味地为别人,一味地苦自己,那么人生对于你自己,还有什么意义?可是母亲却固执地说:“干活干活,不干怎么活?我生活的意义,就是看着你们好好地活着。”

一语警醒。风雨人生,蓦然回首,外祖母95岁而终,父母亲年近80还自给自足,一生平安,儿孙满堂,难道不是得益于她本分和勤劳的生存之道?成长的食谱就是现在的时尚食方;本分做人的言传身教就是为人处世的平安真谛;敬畏生命,尊重粮食的勤奋劳作就是最好的养生途径;单纯朴实,一生守护就是全家人最大的福气。

我忽然发现,不识字的母亲,平凡的母亲,在困苦的环境和劳动中很懂生存。厉害了,我的娘。

(常朔摘自《三亚日报》20 17年5月15日/图 锦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