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献金

【摘 要】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近几年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该疾病不但会引发附件区包块、盆腔疼痛,而且还可能导致患者不孕。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现代医学以及祖国医学均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本文将对该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不孕 研究进展

相关的研究报道称,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其发病率急剧上升,值得注意的是,该疾病以月经不调、盆腔疼痛、痛经、不孕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其中不孕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1-2]。有调查研究发现,大约有34.6%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出现了不孕[3]。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腹腔镜检查发现,在不孕且合并慢性盆腔疼痛的妇女当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高达了60%。可见二者互为因果,又互相影响。

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与盆腔解剖异常、子宫肌层改变、炎症、腹腔液对受精的影响、卵巢本身的影响等因素均有着密切的关系[4-5]。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干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西医治疗主要為药物治疗、期待疗法、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助孕治疗等。而祖国医学则侧重于对患者机体的整体调节。在本次研究中,将对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治疗方式作一综述。

1 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西医疗法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出现会使盆腔正常的解剖结构发生改变,并引发腹腔局部以及卵泡的免疫反应,同时对颗粒细胞的功能造成影响,从而使卵子的成熟以及排卵受到干扰,进而降低胚胎种植以及卵子的受精能力,导致患者不孕[6]。

1.1 药物疗法。传统的治疗药物包括了17-乙炔睾酮、孕激素、孕三烯酮等,是通过“假绝经”或者“假孕”达到抑制卵巢的目的,在临床治疗干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足的是,通过药物治疗只能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暂时的抑制,无法根治,患者一旦停药,其复发率较高。更重要的是,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抑制了排卵,因此也会同时延滞患者自然妊娠的时间。所以大部分的研究者认为,西医药物治疗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没有单独使用的价值,只有在联合治疗当中,才能发挥出重要作用[7-8]。

1.2 期待疗法。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患者的生育能力相较于普通人而言明显下降,但是只要患者的卵巢、盆腔没有出现严重的解剖异常,那么就能够生育。在期待疗法当中,首先应积极调整患者的心理及身体,并改善、监测其排卵状态,同时指导同房。相关的研究指出,对于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患者,大约有50%能够通过期待疗法自然妊娠,但是如果患者的体征或症状加剧,则应立即改用其他治疗方式[9]。

1.3 手术治疗。目前大部分的研究者认为,手术治疗时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患者的首要干预措施。通过手术,能够明确诊断,并掌握患者的病变类型,评估患者的病变程度。经过治疗,患者的疼痛能够得到显著缓解,粘连被分离,子宫内膜当中的异位结节能够去除,从而有效减少了术后粘连及复发的出现几率[10]。此外,手术治疗还能够纠正患者盆腔异常的解剖关系,并使盆腔环境得到改善,对于重症患者十分适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恢复患者的生育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手术治疗前,应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粘连程度、病变分期、是否合并其他病变等情况针对性的选择手术方式。目前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患者的主要手术治疗方式。其中开腹手术后短期内受孕几率更高,若超过2年患者仍未受孕,则提示治疗失败[11]。而腹腔镜手术后容易残留微小病灶,因此复发率较高。基于此,在腹腔镜术后应给予患者小剂量米非司酮口服,从而使残余病灶能够不断萎缩,从而增加妊娠机会。

1.4 助孕治疗。方式包括了宫腔内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受精技术。其中宫腔内人工授精适用于输卵管功能较为正常的患者,在治疗时可结合促性腺激素帮助排卵;而胚胎移植以及体外受精则是治疗重症患者的首选方式。若患者的卵细胞治疗较差,那么可使用卵细胞内单精子注射疗法[12]。

2 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中医疗法

在祖国医学研究中,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属于“痛经”、“癥瘕”、“不孕”等范畴,而治疗应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为主。

2.1 辨证治疗

2.1.1 血瘀证。有研究者将血瘀症分为了气滞血瘀、血瘀湿热、血瘀症瘕、气虚血瘀、阴虚血瘀、阳虚血瘀6型,在治疗中分别给予血府逐淤汤、棱莪消积汤加减、桂枝茯苓丸加味汤、补阳还五汤加减、滋肾活血汤、温阳活血汤进行治疗[13]。

2.1.2 痰瘀互结。相关的研究发现,对于中度、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患者,不但存在血瘀证,而且还存在痰湿表现[14-15]。而郁痰湿与血瘀会互相结合,导致患者的病情缠绵难愈。因此在治疗中应使用川贝母、薏苡仁、鳖甲、川牛膝、穿山甲、土鳖虫、三七、海藻、甘草、血竭、大黄等药材,达到软坚散结、分消痰瘀的目的。

2.1.3 肾虚血瘀。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属于本虚标实证,而通过补肾化瘀法不但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而且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卵巢功能,进而提高其受孕几率[16]。而在用药方面应侧重于温肾益气的药物,比如蛇床子、巴戟天;同时配以通腑逐瘀药物,比如枳实、大黄等。

2.2 周期疗法。在该治疗方式中,以月经周期为标准,分为经前期、经间期、经后期以及行经期,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生理特点施以辨证论治[17-18]。在治疗中,温肾阳精、活血化瘀是基本原则。此外,有研究者根据肾之阴阳于月经周期期间的转化规律,认为在经前期应注重活血化瘀、补肾助阳;在月经期则应重视止血止痛、活血化瘀;在经后期则应重视化瘀消症、补肾养精;在排卵期则应以理气活血、温阳通络为主。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排卵,从而帮助受孕。

2.3 选方因人而异。针对月经规律、体质好、存在痛经症状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注重活血化瘀,并加入党参、黄芪等补气扶正等药物,从而防止攻伐药物长期使用而造成的气血损伤。针对形体消瘦、月经先期量多的患者,可使用消瘰丸加味治疗,此方能够发挥出软坚散结、清热止血的功效,同时帮助患者调整月经周期,抑制子宫内膜的生长,并软化结节、减少出血。针对虚寒体质、体胖的患者,可使用桂枝茯苓丸达到温通化瘀的效果,同时加入莪术、三棱,从而增强药物活血化瘀的作用[19]。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患者还可能存在黄体功能不全、排卵障碍、自身免疫反应等问题,因此在治疗中还应配伍补肾之品,包括莬丝子、断续、淫羊藿、巴戟天等,从而帮助患者提高妊娠率。

3 讨论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西医治疗的方式较多,且治疗时间短,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但不足之处在于所有的治疗方式均存在疗效不确定、切除不彻底、副作用大、受孕率低、停药后易复发、费用较高等问题。而祖国医学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治疗中主要是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及内分泌功能以促进卵泡发育,并改善生殖系统的微环境,从而增加受孕几率。虽然不会对异位内膜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但是能够使局部的免疫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并能够使异位的囊肿得以吸收[20]。其优势在于整体调节、无明显的副作用,并且能够使患者的伴随症状得到改善;而不足之处在于患者的症状解除缓慢,治疗时间较长,因此治疗依从性较差。目前临床上开始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功效,在治疗中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并成为了主要的研究方向。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在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从而选择出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通过综合治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受孕几率。

参考文献

[1] 赵玲娟,孔方方,马振军,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的病因病理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7(23):3723-3725.

[2] 凌雅红,余小英,彭弋峰,等.HOXA10、HOXA11基因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研究进展[J].生殖与避孕,2016,36(01):55-59.

[3] 刘颖,魏兆莲.氧化应激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05(15):4493-4495.

[4] 董娟,张延美,段明英,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不孕的免疫学病因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3,3(07):992-994.

[5] 李萍,邱乒乒,沙艳伟,等.不孕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肌瘤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8):4496-4498.

[6] 张静,艾星子·艾里,丁岩,等.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0,11(04):315-317.

[7] 赵水苗,路莉,王德莹,等.维生素D结合蛋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31(05):342-344.

[8] 李彩虹,陈建玲,高巧玲,等.儿童期及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3,34(18):59-62.

[9] 韩肖彤,郭红燕,孔东丽,等.MRI检查诊断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01):67-69.

[10] 高艳,宋静慧.子宫腺肌病及其不孕相关因素[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4,23(06):624-627.

[11] 赵冲,赵烨.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卵巢储备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08):1165-1167.

[12] 李东至,林其德.内异症患者腹腔液与不孕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2011,20(02):98-100.

[13] 魏郁清,杨根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11,32(11):1559-1560.

[14] 董伟,徐晓玉.细胞凋亡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3,37(12):1370-1372.

[15] 周秋明,吳元赭,沙金燕等.细胞粘附分子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17(01):78-80.

[16] 娄洁,王丹波.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分子水平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12,34(01):30-33.

[17] 王海燕,陈智国,易蓉等.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10):928-929.

[18] 李杏杏,万贵平.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210-213.

[19] 吴天思,赵瑞华.子宫内膜异位症对胚胎着床影响的研究进展[C].//北京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132-141.

[20] Li Anji, Yu Chaoqin.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licular fluid microenvironment and infertility in patients with endometriosis [J].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 2016,25 (01): 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