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文 | 广州艾力彼智慧医院HIC管理部 王文辉

2月7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彭志勇主任团队在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病例分析,他们对收治的138例患者进行追踪研究,发现有57例(41.3%)属于疑似院内感染,其中住院患者17例(12.3%),而医护人员高达40例(29%,普通病房31例占22.5%)。另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11日,全国医务人员确诊病例已达1716例。如何避免院内交叉感染,成为医院防疫工作急需面对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基于新冠病毒具有较强传染性、可无症状传播等特点,急诊科、隔离病区、呼吸科、ICU病区等科室作为“抗疫主战场”,往往戒备森严、防护措施比较到位; 相比之下,普通科室作为“抗疫非主战场”,反而可能因为一时疏忽成为院内交叉感染的重灾区,因此必须对全院防疫工作进行系统性的部署。 院感管理科作为职能管理部门,需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定期对防疫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和改进; 同时,全院员工必须认真执行医院消毒、隔离等管理制度和防控程序,密切支持和配合防疫工作。 具体到信息及技术相关工作,我们将结合广州艾力彼的《中国医院竞争力智慧医院HIC标准(2020版)》(以下简称: 标准)要求、近期疫情防控管理需要及部分医院的实践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并给予建议。

1. 结合标准Q.2.1和Q.2.2条款要求,助力医院发热门诊等科室完善业务流程,为门急诊患者的筛查、分诊、评估及相关隔离工作提供系统支持。

(1)体温筛查: 发热是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之一,体温筛查是目前识别疑似病例的重要手段,建议可在医院入口设置红外线感应设备或感应门框,快速测量来院人员的体温,提高体温初步筛查效率、防止漏检。

图1 红外线体温测量设备

(2)全面评估: 2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文《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提供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问诊量表”,建议将此问诊量表融入分诊评估系统中,借助信息系统辅助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快速、全面的评估。 同时,建议对系统进行改造升级,警示标识疑似病例及高风险患者,提醒各个环节的医务人员提高警惕。

图2 智能辅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问诊量表及判断逻辑说明

(3)患者信息记录: 优化系统录入方式及系统操作体验,疑似病例及风险患者可快速录入其家庭住址、就诊时间、离开时间及去向、联系电话,湖北/浙江温州旅居史、有病例报告社区等数据,便于后续追踪管理,有条件医院可将信息同步提供给区域平台、疾控中心或病例所在社区居委,便于加强日常巡查管理。

2. 结合标准Q.5.1、S.3.1和S.4.2条款要求,完善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等相关系统功能,为临床科室治疗确诊患者提供临床辅助决策支持,同时为识别疑似患者提供帮助。

(1)完善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融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临床科室治疗确诊患者提供临床辅助决策支持; 同时,加强普通科室患者的体温监测管理,针对发热患者系统可及时提醒,以便医务人员能够结合患者症状跟进处理排查。

图3 郑大一附院疑似新冠肺炎患者会诊记录,来源: CHIMA官微

(2)利用AI算法辅助影像筛查: 最新版本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已将“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作为湖北省新冠肺炎临床诊断标准。 目前,已有多家医院联合AI公司、PACS公司开发AI算法辅助新冠肺炎的影像筛查诊断,这将一定程度上提高影像诊断的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大大缓解影像医生的工作压力。

图4 AI算法辅助新冠肺炎影像筛查,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3)完善检验危急值管理范围: 核酸阳性作为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证据,应作为危急值进行管理,需及时纳入危急值管理范围,确保检验科、临床科室和院感管理科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新型冠状病毒监测结果。 (4)借助远程会诊和远程影像诊断通道,可帮助医院感染科室实现与各定点医院及省级专家进行疑似患者的排查、确诊患者的救治方案讨论,提高患者的诊断和救治效率。

图5 远程医疗,来源: 广东 卫视信息官 微

(5)借助互联网医疗网络平台,通过视频或文章方式对患者和群众进行健康宣教,加强患者的防护教育。

3. 结合标准Q.1.4和S.4.1条款要求,帮助院感管理科加强系统功能模块规划,完善相关数据的录入、监测及分析功能,助力提升感控管理效率。

(1)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全院人员进行感控培训及行为管理。 科室防护意识不足或防护不当是造成院内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 为避免全院大范围聚集,可借助互联网会议平台对新冠病毒防护进行培训,同时可通过相关视频、文档等指导资料强化培训效果。 另外,可以通过摄像头、显示屏、语音交互设备及网络等搭建临时的防护行为监测系统,帮助院感管理科对重点科室的防护行为进行监测和指导。

图6 甘肃省人民 医院在线培训,来源: 甘肃远程会诊中心官微

(2)结合此次疫情防控需要,完善院感管理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监测指标及分析功能,保证院感系统与各业务系统接口稳定、取数口径准确及分析数据的完整性,满足院感管理的相关要求。 此外,可通过系统加强对普通科室体温超37.3℃及有相关症状患者的实时监控,并保持与科室互动跟进; 针对全院职工,可通过系统实时采集发热员工的信息,并加强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风险、排除隐患。

图7 瑞金医院职工发热追踪表,来源: HIT专家网news

4. 结合标准Q.5.1、F.4.2和F.6.1条款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对全院环境及物资器械进行管理,确保消毒过程规范、记录可追溯,为全院医疗、护理提供最为有效的安全保障。

(1)供应室系统应用: 医疗器械消毒是院感管理的重要环节,借助供应室追溯系统应用,加强器械包从回收、分类、清洗消毒、检查组配、包装、灭菌,到储存、发放的全过程管理,强化质控数据的分析应用,确保过程规范可追溯。

图8 消毒供应室系统 来源: 中山六院官微

(2)智能机器人应用: 环境定期消毒对预防交叉感染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疫情期间普遍存在医护人员人手紧张、压力巨大的情况,因此涉及重点区域,可结合科室情况配置智能消毒机器人。 实现自动导航移动,高效精准的消毒,并实时监控消毒过程,保留完整的工作日志,保证科室环境消毒工作的效率、安全性及可追溯; 同时,结合医院部分特殊场景,如隔离病房,医院可借助配送机器人,帮助医护人员将药物或餐食精准、高效地送达,减少医护人员接触、增加院内感染风险。

图9 利用智能机器人为隔离病房送餐,图片来源: 沈阳日报

(3)医疗废物追溯管理: 针对医疗废物可能携带大量病毒的情况,医院可依托无线网络、GPS定位、条形码识别、RFID等物联网技术,实现医疗废物的打包、称重、回收及运输的全过程的实时监控,保障处理过程规范安全。

图10 医疗废物管理系统,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官微

以上几点供战“疫”一线的医院同道参考。 医院是战“疫”的前线,如何做好院感管理是一项全院性、系统性、持续性的工作,减少院内交叉感染,保护好医护人员,保护好我们前线的“战士”,是本次战“疫”成败的关键。 我们将继续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助力院感防控,希望早日赢得抗“疫”的胜利!

广州艾力彼智慧医院HIC管理部

王文辉

2020年2月16日

注:本文引用图片均已注明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