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青奥·印象南京”暨“讲述中国梦”华语征文颁奖仪式成功举办

分享青春,共筑未来。

2014年举办的青奥会,已使南京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为了充分发挥文学在审美与认知领域的特殊功能,不断彰显南京的历史神韵与人文魅力,展现广大青少年参与青奥的主人公风采,《青春》杂志社于2012年对外发布了举办“青春青奥·印象南京”全球华语征文的消息。随后,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文明办、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市总工会,不仅将该项活动列入当年读书节系列活动中,还以宁委宣通【2012】16号文件形式颁发,以示重视。在南京出版传媒集团以及南京市文联的指导与支持下,作为活动的主要承载媒体与宣传阵地,《青春》杂志克服多重困难,努力付诸行动,从而使得征文活动得以稳步朝前推进。截至2014年8月,编辑部共收到来自广东、福建、安徽、湖北、河北、山东、浙江、江苏、云南、甘肃、内蒙等各地应征作品共计6850余篇,正式编发作品208篇。这其中,既有毕飞宇、叶兆言、贺云翱等名家之作,更有广大业余作者和青少年的积极响应。他们用饱含深情的文字,积极参与青奥、融入青奥、享受青奥,把百年奥运与南京的魅力和形象有机结合起来,为新时期南京留下了具有永久纪念意义的奥林匹克印记。与此同时,《青春》杂志为落实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精神,积极开展以“讲述中国梦”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同样赢得了广大作者的积极响应,并涌现出一批优秀之作。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

讲述中国梦·感动读者人物奖(1人) 周德福

特等奖(1人)

报告文学《追逐绚烂的章村梦》 作者 马如金

一等奖(1人)

诗歌《印象横溪》 作者 张宗刚

二等奖(2人)

散文《五月的畅想》 作者 赵家宝

散文《诗意燕子矶》 作者 方 政

三等奖(3人)

诗歌《南京的普罗旺斯》 作者 蔡 宁

诗歌《台创园速写》 作者 土 牛(真名:毛文轩)

诗歌《题江宁五朵金花》 作者 季 川

优秀作品奖(10人)

散文《家庭青奥会》 作者 南方寺(真名:张振东)

散文《触摸明城墙的阳刚之美》 作者 张泰霖

诗歌《记住一座城》 作者 沈奕君

诗歌《乡魂》 作者 丁梦然

诗歌《湖熟八景》 作者 金陵方舟(真名:王青海)

散文《寻找诗意栖居地》 作者 孙拥君

诗歌《梅花山游记》 作者 雪丰谷(真名:王永福)

散文《情系黄龙岘》 作者 傅存中

散文《一座山与一座城》 作者 王 韵

诗歌《最美的遇见》 作者 张祖凤

优秀组织奖:南京市江宁区文联

2014年8月13日下午,颁奖活动在南京出版传媒集团6楼会议室成功举行。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第二届青奥组委会、南京市文联、南京出版传媒集团等单位的相关领导和作家陈炜、朱同芳、丁捷、章世和、茹洋、邹雷、时鹏程等到场为获奖者颁奖。其中荣誉奖3000元,特等奖5000元,一等奖4000元,二等奖1500元,三等奖500元,优秀作品奖300元,优秀组织奖2000元。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得主、江苏省广电总台“十佳”主持人姜林杉到场朗诵了获奖作品。

附:授奖词

“讲述中国梦·感动读者人物周德福”授奖词

一个人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滴毫不起眼的水珠,可一滴小小的水珠,却又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纵观人类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肩负着人类的形象向上行进,而人类所抵达的高度,往往是由那些在不同领域所攀登得最高的人物来代表的。诚然,能够达到很高高度的伟人毕竟少数,但只要我们怀揣梦想、脚踏实地、不断前行,我们就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添砖加瓦,我们每个平凡普通的生命,就会变得神奇起来,生动起来,丰富起来。这是报告文学《寻梦,不只为那瞬间的辉煌》中的主人公周德福所带给人们的有益启迪,也是周德福这一人物感动广大读者的原因所在。

马如金报告文学《追逐绚烂的章村梦》授奖词

在南京,有个名叫章村的社区。那儿的农民像城里人一样,能够拿到退休金,并且村民全都成为股民。究竟是什么灵丹妙药,使昔日一个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的贫困村,变成如今南京地区数一数二的社区?报告文学作家马如金20多年来,密切关注章村的每一次细微变化,并通过数次实地采访,在占有大量鲜活材料的基础上,以精妙的构思,生动的情节,传神的细节,满怀激情地创作出《追逐绚烂的章村梦》一文,进而对“中国梦”的丰富内涵进行了一种见微知著的艺术诠释。

张宗刚诗歌《印象横溪》授奖词

《印象横溪》用词精到,音律和谐,指意丰饶,视角独特,富于现代意识和思辨气息。凡山之美、水之媚、竹之翠、蝶之飞,情、景、人、物的组合搭配,技术流和真性情的交织,生成与众不同的气质。全诗想象力丰盈,文气澎湃,直抒胸臆而又委婉含蓄,蓬勃华丽而又明转天然,犹如山有精魅、水蕴湘灵,亦真亦幻,亦美亦善,于起承转合间,生发出独特的文化哲学之思;其语调迷离且向上,混沌复明朗,清纯而魅惑,令人悠然心会,缱绻难忘。

诗中处处用典而不露痕迹,融庄禅、佛经、楚骚、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儒家教义、魏晋风度等传统意象于一炉,语感古雅,寄意遥深,同时不乏鲜明的西方文化特质,彰显英雄情结与浪漫襟怀,既有民族风,也具国际范。通过传统与前卫、古典与先锋的对接,《印象横溪》完成了古、今、中、外诸维度的贯通,呈现出学者化倾向和多元复合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