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喜报+成娜斯

1947年5月1日,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成立,克立更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政府领导成员。他见证参与了中国革命、特别是抗日战争和内蒙古革命以及和平时期的建设。他无私奉献、辛勤为人民服务,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去世时,党中央政治局5位常委、9位委员送了花圈,(其中有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刘云山、李源潮、胡春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自治区领导参加追悼会,内蒙古日报头版报道说: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优秀的民族干部,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给了很高评价。

今年是克力更叔叔百年诞辰。

克叔叔与父亲(杨子华)是三十年代的革命老战友,深厚的革命情意让我永远难忘,也激励着我要永远继承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精神,向前、向前、永远向前。

投身革命

克叔1916年出生在一个蒙古族农民家庭。从小爱学习,求上进。在归绥正风中学期间,受地下党员高沐鸿老师影响,在学校带头闹学潮,寻求民族翻身解放的真理。1932年,考入对内蒙古革命有特殊贡献的北京蒙藏学校。

1935年克叔回到归绥,在“土默特小学”同乌兰夫同住一个宿舍,经常交流思想,共同关注国家前途和蒙古族的命运,他俩还同奎璧一起在师生中宣传抗日救国。利用管理学校事务经费之便,订购宣传抗日进步书刊,供师生传阅,还组织学生到街头演出教群众唱抗日歌曲。他把抗日救亡歌曲《大路歌》编排成歌舞操,边唱边做操,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

1936年初,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以“振兴蒙古民族”为名要投靠日本。为此,他编写话剧《生死线》,自己任主角,揭露日本特务的阴谋活动。他还和乌兰夫、奎璧一起赶印传单,在百灵庙保安队和归绥地区秘密散发,揭露德王降日的可耻行径。克叔父亲被日本侵略者杀害,更加激发了他抗日救国的决心。

烽火中成长

1936年初,乌兰夫、云继先、朱实夫、云蔚等领导了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建成蒙古族抗日武装。乌兰夫在独立旅秘密积极筹建地下党组织。克叔参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1937年10月,蒙旗独立旅参加了保卫归绥战斗,在南大黑河与南茶坊一带与日伪军激战,撤出战斗后,转移到伊盟桃力民坚持抗战,后扩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师。乌兰夫担任新三师政训处代理主任和中共地下党委书记,克叔是委员,并担任第七团政治处主任。

1935年8月27日,父亲杨子华将私塾创办成桃力民小学,在抗日战争暴发后,宣传工作非常活跃,推动了桃力民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乌兰夫、白如冰、克力更、杨一木、白成铭、张治华、白凌云、赵通儒、高增培、韩是今、寒峰、王德胜等地下党员先后到来,也都支持指导“桃小”的工作。桃力民小学成为伊盟地区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所宣传革命思想、抗日救国的学校,在伊盟革命斗争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著名蒙古族作家﹐原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云照光副主席,1944年去桃力民地区参加领导过当地的革命斗争,他编写的电影《鄂尔多斯风暴》描写的杨政委即是父亲杨子华。克叔也手书题字:杨子华是“创建伊盟桃力民抗日根据地的功臣。”

延安岁月

1941年9月,中央决定成立“延安民族学院”,高岗为院长、高克林为副院长,乌兰夫担任教务处长,父亲杨子华担任总务处长。很多蒙古族先进青年投奔延安,在延安民族学院接受教育,后来成为内蒙古革命的中坚力量。

1942年胡宗南几十万大军包围封锁,延安军民吃饭、穿衣很困难。边区军民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生产自救,开荒种地、自挖窑洞、纺线织布、自烧木炭、自制肥皂等大生产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民族学院委派克叔和郝文广担任正、副队长,带领40多名学员到甘泉县(南泥湾附近)山沟里开荒种地,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夜晚大家只能挤在一起,看着星星睡觉。他担心狼、豹伤人,嘱咐大家睡前准备好和野兽搏斗的工具。有一次,挖窑洞时,没注意土崖已经松动,一铁锹下去,土方坍塌,所幸有惊无险,克叔受了轻伤。

经过生产自救,实现了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克叔和父亲杨子华上街买货,私人便宜,公家贵,他们却去公家店买,并说:是为革命多积累资金。

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延安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文艺运动,蓬勃向上的文艺创作犹如雨后春笋。学院成立了蒙汉秧歌队,克叔是队长。他们排演《周子山》《兄妹开荒》等剧目,多数剧目是实地调查创作,老百姓很喜爱。

人民公仆

1945年初,抗日战争胜利在望。根据党组织安排,克叔奉命离开定边,带领40多名学生到敌占区开展工作,9月,随乌兰夫回到内蒙古,开展民族自治运动,解决了所谓“内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问题后,又开始筹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接受乌兰夫委派,前往内蒙古东部地区开展自治运动,经深入细致工作,得到东部区领导人特木尔巴根和哈丰阿的支持配合,为“四三会议”的成功召开和内蒙古自治政府的建立做出了贡献。这期间,克叔先后担任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常委、宣传部长等职务,1947年5月1日,当选为内蒙古临时参议会驻会参议员。

1949年9月,新中国第一个出访团“中国民主青年代表团”赴匈牙利出席世界青年大会。克力更担任代表团副团长,有幸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共进晚餐,聆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诲。

新中国成立后,无论他工作在青年团、监察委员会、重工业厅、统战部,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他都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1953年,他提出“接成吉思汗陵回家”的建议,自治区任命他为迎陵团团长。1954年,从青海塔尔寺迎请成吉思汗陵活动受到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庄严隆重的迎陵队伍在沿途得到高规格迎送,完成了广大蒙古族群众的夙愿。

“文革”期间,他受到摧残和迫害,但始终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他常说:“我的名字蒙语含义是桥梁,我要做蒙汉民族团结的桥梁。”在担任落实政策领导工作中,深入调查,耐心细致做了大量民族团结的工作,使“文革”扩大化造成的民族矛盾得到化解,让安定团结的局面重新建立。

1973年他恢复工作后,先后担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人大副主任。

克叔生活简朴节约从不搞特殊。家里用的是60年代旧家具, 1960年困难时期与民众同甘共苦,家中大人小孩都穿带补丁的衣服。他经常教育家人,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搞特殊。

离休后,他享受正省级医疗待遇,但仍然一如既往关心国家大事和自治区的各项建设,积极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实践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他始终关心民族工业和环保事业的发展,亲自建立了内蒙古环保生态优化协会,他设计发明的节能环保炉获得了国家专利。

克叔一直都很重视党的建设,为党的建设笔耕不辍,直至生命最后一刻。2006年初,他写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几点建议》寄到中央党校,中央党校回信说:“您做为我们党一名忠诚的老布尔什维克,孜孜以求地追求党的事业的执着精神,感动着、激励着、鞭策着年轻一代的共产党人,为党的先进性建设而努力奋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严格要求自己,将座右铭挂在墙上:“要在深透地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科学生活工作的习惯。要活得清醒明亮、丰富多彩、科学有序;活得有深度、广度、高度、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活得高风亮节、潇洒旷达;活出人类的智慧和品格;活出人类先锋队员的光和热。”

他逝世后,我们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在简陋的写字台上,有刚开头的“十八大联想”文章草稿,内容是:“从伟大的党诞生起,每一次党的代表大会,都引导国家社会前进一大段,引导我们从多灾多难、被人看不起的旧中国,发展到了今天国力越来越强,倍受世界重视的新中国。每逢建党、国庆日,人们心中就兴起情感的无尽波涛。现在,党的十八届代表大会就要召开了,摆在面前急需解决的新旧大事有很多……”这段话充分展现克叔叔96岁时,在生命最后时刻,依然对党、国家、人民怀有深情和厚爱。

克叔叔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进,优秀的民族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作者成娜斯系克力更侄女,杨喜报系杨子华长子,成娜斯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