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美民政工作者

“我希望孩子们‘三好’,在福利院能得到‘好照顾’,回归家庭做个‘好家人’,出了社会做个‘好帮手’。”在广州市社会福利院护理岗位上工作了十四年,护理员刘萍早已被孩子们视作“亲人”。

过硬的护理技能、日复一日的陪伴和护理以及“以生命触动生命”的行动,刘萍不仅成功帮助多名孩子成年后回归社会,还助推3名青少年获得到市残奥中心参加集训的机会,其中1名孩子获得亚残运会硬地滚球双人赛冠军等多项国家级、世界级荣誉。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欣、苏赞

采访单位供图

最初:想当幼师却成了护理员

刘萍回忆道,与福利院的交集,源于自己成立家庭生了孩子后,再次争取到广州市社会福利院的一个幼儿园老师职位。后来,刘萍参加了广州市社会福利院的护理员招收。刘萍说,感觉这跟自己本身的工作区别不大,因此从2005年开始走进了这一领域。

实践下来,刘萍发现,“护理员要24小时全程轮班跟进,孩子不会说自己的患病状况,可能前半个小时没事,半小时后就突然高烧,所以需要密切关注。”

刘萍说,从接下了这份工作开始,吃、睡、排泄物、哭闹次数、翻身次数等都要有记录交接,每一种疾病还要有不同的观察点。

一名叫想想(化名)的孩子让刘萍最为印象深刻。到了特殊学校上课后,想想会因为别人学他走路而不开心,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怎么都不肯出来。刘萍见状,就在一旁静静地陪着他,与他一起解决难题。

在与刘萍相处的短短半年期间,想想进步喜人,被广州市残奥中心的教练看中,获得了集训机会。为此,刘萍很为他感到高兴,没想到想想因为不能适应原来的训练项目被送了回来。

“萍姐,我想回去集训,能不能让教练给我换个训练项目,我会努力再努力的。”回来后,孩子苦着脸说。听到这话,刘萍经过与教练的多番沟通以及想想自己的奋力争取,想想获得了换项目继续进行训练的机会。

在2014-2019年间,想想不仅多次在全国硬地滚球锦标赛中斩获佳绩,还分别在BISFed 2019广州硬地滚球亚洲及大洋洲公开赛和2019年韩国硬地滚球亚洲及大洋洲锦标赛中荣获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

过程:逐个解决孩子回归社会的痛点

2014年,刘萍进入了福利院里最特殊的一个班——男青班。这里的成员都是男性,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及肢体双重残疾,不仅人数最多,年龄跨度(7-60岁)也最大。刘萍回忆说,刚刚到男青班报到的第一天,冷不丁出现在刘萍视线中的,竟然是一个身高一米八几,体重超180多斤的,没有穿衣物的男孩子!

“其实我心里没底,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解决孩子的异常行为,但觉得总要想办法帮他解决。”随着工作的深入,刘萍逐渐发现,仅仅保障护理质量并不能真正提高孩子们的生活质量,他们还需要心理疏导、情绪引导等专业服务,发现叛逆思维及行为需要及时予以疏导,灌输“规矩”概念。为此,刘萍开始攻读社工专业书籍,并尝试运用在日常护理中。她着手编排了工作流程及工作职责,并在实际操作中一对一地向其他护理员提供技术支持。

后来,刘萍找到了适合自己和“不穿衣服”孩子的方法——“我希望让他感知到别人的关注,从内心世界里感知外界。”刘萍总结道,对于孩子来说,不穿衣服应该是一种习惯,所以要改变这个习惯养成背后所处的环境,进而改变习惯,养成良好习惯,以及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

刘萍举例道,“我用婴儿方式,扶着他的脸,让他和我对视;抓他的手,说好暖,好安稳,去哪儿都带着他,跟他说话,连拉带哄,让他跟着我。”这样经过大半年后,孩子会偷偷瞄她一眼。而且撕扯衣服的次数减少了。

思考:为“调皮孩子”提解决方案

孩子要融入社会,不仅需要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的需求,还需要有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刘萍将8个独立房间里的19名行动自如的孩子分批次安排在同一个活动室内,引导他们逐渐适应多人同室相处,然后通过设置集体活动、护理员给予高度关注及时引导等方式方法,提升他们的认知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经过11个月的努力,孩子们在白天也愿意出来适当活动。

此外,刘萍还以正向教育方法为依据,从生活实际需求出发,编排出沐浴、洗手、待餐、如厕、下楼活动等规范,核心理念就是灌输“规矩”这一文明概念。同时,她还进一步强化了沟通理念,鼓励孩子们通过语言或肢体动作表达需求,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烦躁的情况发生。

刘萍也一直通过规范的操作影响着身边的工作人员。她经常利用班会和工作闲暇时间探讨护理质量提高的办法,潜移默化地向其他工作人员传递团结互助的精神与工作技巧。

“除了生活上吃喝拉撒睡以外,还要‘养、治、康、教、置’,置,就是孩子成年后,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我们会协助他们到公租房、模拟式家庭里生活,或者培训技能,尽量让他们融入社会。所有这一切,没有团队只靠个人力量根本不可能做到。”

与此同时,刘萍十分重视护理员的“传帮带”工作,通过采取一对一带教、小组合作、实况模拟等不同方式培养、帮带新入职护理员,平日里通过班会、日常工作中共同探讨。

在她的带动下,福利院不仅成功帮助多名孩子成年后回归社会,还助推3名青少年获得到广州市残奥中心参加集训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