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精工细作的珐琅 原来是个烤火盆
画珐琅花卉纹三足炭炉(局部)
画珐琅花卉纹三足炭炉
透明珐琅贴金八吉祥纹面盆
镂空罩上装饰着画珐琅缠枝花卉和“五蝠捧寿”纹样,顶钮做成葫芦形;盆沿上下及腹部以黄地绘红、白、蓝、绿等色的蝴蝶、缠枝花卉等;三足饰兽面,造型典雅大气,镂空效果精彩纷呈,这样一件东西,你猜是干吗的?
它是个炭炉,来自故宫博物院。
在广州博物馆的“匠心神巧——广作特展”展厅中,观众们围着这件口径65厘米的画珐琅精品惊叹道:这也太奢侈了吧,这么漂亮的东西,居然拿来烤火!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是东北地区生活传统的保存
明清两代定都北京,造就了以故宫等为代表的、辉煌壮阔的皇家宫殿和园林景观。但是北京毕竟地处华北,有着漫长的、寒冷的冬季。最近几天北京故宫的雪景刷屏,美则美矣,但要过生活,这种天气下,必须考虑取暖。
故宫近九百座建筑当中,不仅居住着皇帝及嫔妃等皇室成员,还有服务的宫女、太监、侍卫、护军、杂役等,总计上万人,取暖是个系统工程。为此,明代皇宫中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惜薪司,负责供应做饭柴草及冬季取暖。清代这一职能则交由内务府营造司下的薪库、炭库管理,并设有炭军、煤军。
学者朱庆征指出,故宫建筑技术十分高超,“设计者根据北方气候特征,精确地计算出宫殿结构的各种尺度关系,使房屋本身就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但是在冬天,仅凭建筑自身的保温功能还不能满足保暖的需要。一般来说,故宫的人工取暖方式有几种:
火地取暖:就是在室内地面之下事先用砖石砌好循环的烟道,用烧火所产生的热气来烘暖地面,热气从下向上升,产生热循环使室内温暖,类似于现代的地暖。
炭盆取暖:清代谓之“熏殿”。
手炉、脚炉取暖:手炉、脚炉冬天装上炭,可以暖手暖身,而且可以随身携带,方便实用。脚炉一般为长方体,手炉或圆或方,多数为铜质,也有珐琅镶嵌材料的,但上盖则必须使用铜质的,雕刻镂空花纹,以便传温;带提梁,以便携带。
此次展出中的这件东西,正是为取暖而设计制作的“炭盆”(有时也称为火盆)。
学者刘晓晨引《关东地窨子考》一书记载分析,类似功能的火盆最早出现在吉林长白山一带,起源何时?尚待进一步考证。1989年7月,发掘本溪赵甸子遗址时,在一处房址内,发现两个形状不一的火盆,一个较浅,盆底已缺;一个较深,小平底。火盆制成年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应该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火盆”。
不是人人都能用 供炭的数量也不等
朱庆征在《关于明清皇宫冬季取暖的几个问题》中,对炭盆取暖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解说。
他指出:“炭盆,又称熏炉,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盆,有三足,盆口侈大边,有对称的提梁;上部为罩,镂空,做成花卉图案。炭盆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采用画珐琅、掐丝珐琅工艺的熏炉是上品,更显高贵。”如是说来,此次在“匠心神巧”展中展出的这件硕大的画珐琅花卉纹三足炭炉,自然是“上品”无疑。
在最近的一些清宫剧中,也能看到炭盆的使用。但依照朱庆征的说法,炭盆取暖在宫中有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并非是每一座宫殿、每一个人都可享用,“地位、等级不同,配给的炭盆数量及供给炭的数量也不相等,皇帝妃嫔中答应、常在等地位低下的人就没有资格使用炭盆取暖。”
他引用文献资料举了干隆三十三年的例子:“养心殿东暖阁宝贝盆一个,一百一十日共用红螺炭一千一百斤;西暖阁盆一个,三斤用过六十八日,二斤用过三十七日,共用红螺炭二百七十八斤;后殿明间盆一个,四斤用过三十四日,三斤用过三十五日,二斤用过三十二日,共用红螺炭二百五十斤。慈宁宫盆二个,十斤用过二日,共用红螺炭二十斤。寿安宫盆一个,三斤用过四日,共用红螺炭十二斤。”记载非常详尽。
至于宫廷用炭的来源,顺治初年规定红螺炭每年烧制八十万斤。康熙元年(1662)时,烧制地点指定古北口、石塘路、潮河川等十四关口来烧制;干隆六年(1741)改为大安口、黄崖关等九处。价格则是随行就市, 随着不同时期的市价而变化。
除了拿来取暖 还能用来熏香
炭盆取暖有个比较大的弊端,就是防火问题。如果余炭火处理不当, 可能引起火灾。朱庆征指出,清嘉庆二年的干清宫失火案, 就是一例。
当时内务府的奏折上这样写:“据称,向来熏殿火盆内未尽灼炭即行埋灭,贮坛,贮在炉坑洞内,预备次日再用。此次系太监郝士通将炭埋闷熄灭,贪图近便,放在(干清宫)东穿堂楠木隔旁。不料其复行回性,熏灼木隔。及至首领太监等闻有烟气,开门看视,泼水,火势已成,扑救无及。”
此次失火烧毁了干清宫、交泰殿、昭仁殿、弘德殿等宫殿,并殃及了坤宁宫的前檐。当时已是太上皇的干隆也大感惊悸,翌日即表达了强烈的痛心之情。之后,内廷的防火工作大大加强,各相关部门总结制定出宫中救火措施和紫禁城火班章程,对火班提出了更加具体严格的防范措施。
清代宫殿里有不少文物反映了当时人们使用炭盆的场景,譬如《雍正古装读书图》,描绘雍正皇帝着汉装坐在火盆旁读书的情景。镏金象首足火盆内烈火熊熊,火盆上还插有铜箸(铜箸用来拨弄火盆里的炭)。《雪景行乐图》绘干隆与子女们在宫宛内观雪玩耍的情景。干隆手持如意,端坐火盆旁;旁边一皇子蹲在火盆旁,正在给火盆添树枝。
刘晓晨指出,火盆在清宫的使用频率极高,平日里用来取暖,到了除夕,还要用火盆烧松盆进行庭燎,就连皇帝进行婚娶都要跨火盆,以求婚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偶尔火盆还用来烤食物、温酒。火盆常常盖上罩。用来熏衣服、熏殿。《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写道:“麝月……说着又将火盆上的铜罩揭起,拿灰锹重将熟炭埋了一埋,拈了两块速香放上,仍旧罩了。至屏后,重剔亮了灯,方才睡下。” 在火盆内放入速香熏殿,能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附罩主要是起到防止火星溅到衣物上而引起火灾。
故宫博物院现藏的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册及陈祖璋《月曼清游》册都描绘的是宫廷嫔妃们一年十二个月的深宫生活,当中就描绘了初冬宫廷嫔妃们在室内欣赏古玩、书画时,室内两旁放着两只带罩火盆,燃着炭火的场景。两只火盆均为圆形口,口沿为宽板沿外折,盆底部有象首足。从图上看,和此次展出的画珐琅炭盆颇有神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