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

正当清王朝与太平天国生死鏖战之时,前沿阵地杭州失守,巡抚罗遵殿与城俱亡。咸丰帝心情大坏,眉头蹙成一个大大的疙瘩,下边的群臣心头惴惴,大气都不敢出一下。他看着眼前这份倒霉的败报,苦苦思谋着应对之策。

杭州城太重要了,一定要夺回来,可是哪个大臣才能担此重任呢?此人不仅要善于理政,还要能够守战,文武双全,从容运筹。吏、兵二部拟荐了几个人选,他都未置可否,看着都有两把刷子,可是哪个都不能让他放心。各省督抚也有举荐,特别是两江总督何桂清,按理说他是最有发言权的人,前敌总指挥啊!怎么说手下那么多人,难道就不能物色出一个合适的人为朝廷分忧吗?

可是何桂清偏偏举荐的是王有龄。对这个人咸丰帝有一定的了解,因为他这个布政使的头衔还是何全力举荐的。从王的任职表现和考核结果看担任现职已经是勉为其难,船小重载不仅非朝廷之福,也不是他个人的好事啊!对二人之间的关系,他同样了如指掌。原来,王的父亲早年曾任职云南昆明知县,属于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之人,王有龄自然也是金贵的少爷。而何的父亲则是县衙一个看门的,地位相差堪比天壤,但何自小聪明乖巧,很讨人喜欢,和王有龄很能玩到一起,这样王有龄上学,何桂清就作为陪伴儿,也跟着沾了光,学费自然是由王家出。可是先生的学问没有进到王家少爷肚子多少,却几乎都被沾光蹭课的何家小子吃了去,任凭王县令再着急,也仍然无济于事,最终只好以白丁资格,凭银子说话,捐了个小官做。而搭便车的何桂清的人生之路却出奇地顺,噌噌几步就到了风光无限的权力巅峰。每逢考试都是顺利过关,18岁就入了翰林,30多岁就成了举足轻重的两江总督。

何桂清春风得意,自然忘不了王家的恩情和少年情谊,一再保举王有龄,遂使王这样没有功名的非正路官员也一路升官,终至如今的省部级,进入清政府的高级干部行列。如今,何桂清再举荐王有龄当位高权重的巡抚,咸丰帝从心中就给否了。

可是,何毕竟是重臣,不能直截了当地说他眼光不济,所荐非人,甚至是任人唯亲,最好让他知道皇上的心思而自己作罢,高手过招讲究点到为止心照不宣,没必要非得水落石出。咸丰帝打定主意,拿起朱笔,批了这样几个字:“王有龄、王有龄、王有龄”,其余啥也没有。以何之聪明深沉老道,绝对不会蠢到看不懂其中的文意的。

令咸丰帝没有想到的是,何桂清的保举奏折很快又到了,仍然还是保举王有龄。咸丰帝一看,鼻子差点气歪了,你何桂清这是要学宋代宰相赵普啊!可是赵普荐的是与他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他认为所荐之人当得此任,所以敢于坚持原则,那是担当,那是骨气,那是忠诚。而你何桂清的眼里只有兄弟,还有杭州吗?还有朝廷给你的守土的重任吗?如果再说得严重些你眼中还有我这个皇上吗?想到此,唰唰几笔,八个血红的御批大字就落了下去:“尔但知有王有龄耳!”这个话可是够重的,说它是八颗炸弹也不为过,这要放在一般的臣子身上马上就得上请罪折。可是任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接到皇上意见的何桂清不屈不挠愈挫愈奋,第三道保举奏折又送到咸丰帝面前,保举的还是王有龄,只是这次多了何桂清郑重其事的保证:假如王有龄不能胜任巡抚这个职务,他何桂清甘愿领受滥保之罪。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皇上还有什么可说的,还没拉出来遛遛,怎么知道是骡子是马呢?我都这样担保了您还不放心,非要另派人来,那对不起,他干好干坏,甚至就是将整个浙江都丢了也与我何某人一点干系都没有了。咸丰帝多透啊,政治上的太极修炼还是很到位的,立即朱批同意何之保举。

前后不过廖廖几笔,其实机深难测,一箭多雕。一是给了何桂清这个前线重臣一个大大的面子,显示皇上和朝廷对他的信任,同时也给了他巨大的压力,或者说是枷锁,他必竭尽全力以不负皇命;二是督抚同心,其利断金,于前线战局有利无害;三是王有龄必拼死为朝廷卖命,否则,必祸及力荐他的何桂清;四是王有龄果真超水平发挥力挽狂澜那最好,一旦王真的才不堪任,误了大事,也不至于不可收拾,毕竟还有何桂清撑着呢,但到那时看你何大臣还有何话可说?我怎么处理怎么是,看以后哪个大臣还敢如此为朝廷并不看好的人担保。事情果如咸丰皇帝所料,王有龄不是太平军的对手,城破之日与城俱殉!咸丰帝驾驭臣下可谓高手!

(编辑 慕容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