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共同关注2010年“爱耳日”
“我的耳朵流脓30年,现在,听力已经几乎没得了。”“我的耳朵听到的声音好小,别人跟我说话的时候,都得大声吆喝。”……随着全国第十一次爱耳日(3月3日)的临近,耳朵的健康问题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据悉,成都军区机关医院为迎接爱耳日,特别举办“耳鼻喉健康咨询月”活动,并于即日启动。
专家介绍:声音是这样听见的
“如果将人的眼睛比做”心灵的窗户“的话,那么人的耳朵就像语言交际和外在声息的”接收器“,是重要的听觉器官。”成都军区机关医院耳鼻喉中心主任薛康给大家介绍说,整个听觉器官分成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组成部分。
我们通常所讲的耳朵是指听觉器官位于头颅外表的一部分,医学上称之为耳廓。人们单凭这两侧的耳廓是绝对听不到声音的。听觉器官中更复杂、更重要的部分,都深深埋藏在头的内部,单从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
“耳廓呈喇叭型,它有利于收集声波,并将声波传到耳朵里面,尤其是收集来自前方的声音。”薛主任说,一旦失去耳廓,尽管能使部分声音进来,却难以辨别方向;若有耳廓,声音进来会更集中,辨别方向更准确,听到的声音也就更响亮。
人们听到的声音,实际上是一种振动的波,称为声波。声波从外界不同方向传到外耳道至深部的鼓膜以后,振动鼓膜和位于中耳内与鼓膜密切相联的也是人体内最小而又发挥着很大作用的三块听小骨(听骨链).声音通过正常的鼓膜-听骨链可将声波放大22.1倍(相当于声强级27dB),再传至内耳。
钛听骨链:链接听的希望
“慢性中耳炎,耳朵流脓,听力下降,可以说是最常见的耳部疾患了,很多人也不重视。”薛主任说,在多年行医过程中曾遇到数例类似患者:慢性中耳炎,长期不流脓了,以为好了,后来又头晕或头痛,用“消炎药”症状缓解,之后复发。做检查发现“听骨”已大片破坏。
按照以往慢性中耳炎的分类:单纯性慢性中耳炎可以不做手术;胆脂瘤型中耳炎和骨疡型中耳炎必须做手术,因为炎症破坏骨质,容易侵犯面神经、脑细胞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传统手术方法将“骨头”凿或磨开,打开向外的通道,“让脓向外流,不向内流”,以减少并发症,即所谓“乳突根治术”。但是手术后可能耳朵仍会流脓,手术后听力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随着科技的进步,设备的提升,新材料的出现,不论是理论、手术方法都有了全新改观:强调慢性中耳炎的治疗,是以彻底清除病灶为基础、最大限度重建听力结构(人工听骨链)、恢复听力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