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20分报道,看病难,“排大队”是难点之一。而“挂专家号”就更是难上加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卫生部日前发布《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从今年10月起,我国所有三级医院都要开展“免费”预约诊疗服务,二级医院也要逐步开展这项工作。

  卫生部日前发布意见,公立医疗机构不得与任何社会中介机构合作开展向患者收取费用的预约挂号服务。在预约挂号时要推广采取实名制方式。公立医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必须按照物价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收取挂号费用和相关费用,不得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不增加收费项目。

  意见稿要求各医疗机构要结合信息化建设,可通过医院专线电话(包括手机)、12310公益电话、互联网等形式提供预约机会。医院要制订服务标准引导患者通过预约挂号就诊,逐步提高预约挂号占门诊挂号尤其是专家门诊号的比例。原则上预约挂号的患者要安排优先就诊。

  所谓“预约挂号”,是指就医者通过登录互联网站、发送短信或拨打预约电话的方式提前实现远程就医咨询和就医预约。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预约挂号意味着医疗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是对医疗资源的合理性配置。

  在过去几年中,我国通过互联网、电话以及手机短信进行预约挂号已逐步开始普及起来。但是,总的来说,预约挂号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遥不可及。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医院预约挂号服务的比例不到1%,这跟北京市卫生局30%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预约挂号与理想中存在较大的现实差距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但究其原因,各相关利益方的博弈才是症结所在。作为一种特殊的医疗服务,预约挂号对患者来说存在一定的“预约成本”。各种名号健康管理公司、健康管理网站与医院“合作”,推出预约挂号业务,通过会费或卡费谋利。

  这次,按照卫生部征求意见稿的内容,公立医疗机构不得与任何社会中介机构合作开展向患者收取费用的预约挂号服务,而且也不得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不得增加收费项目。如果征求意见稿最终获得通过,那么我国大部分医院就必须取消与社会中介机构的合作。

  专家解读:建立联络各级医院的公共预约网络

  面对免费预约服务,大多数医院提出:按照医院的门诊量来核算,建立免费预约网络成本较大,有的医院第一次投入甚至就要三四百万,以后每年的维护费还要100万以上。相关专家也指出,这些都不能向老百姓收钱。那么,医院怎么可能愿意自己亏呢?医院搞免费“预约服务”的动力又在哪里?针对这样的矛盾,中国之声采访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

${FDPageBreak}

  周子君:以前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要求和管理太少了,所以公立医院认为,我想提供哪些服务就做哪些服务,如果对我们(医院)没有利益的话,我就不提供;或者如果政府要求做一点承担社会责任的(医院的服务应该这样做的),医院就找政府要钱,我认为这个没有道理。

  而且这是一个思维定性,既然是公立医院,政府已经投了钱,政府要求医院为老百姓提供服务,达到一个水平或者提供标准化的服务,这是应该的。

  对医院来讲,我个人觉得,(预约挂号)不是建不起来的问题或维护成本的问题,对医院来讲,不是一个大事情,不是一个大成本。

  公立医院专家号是稀缺优质公共资源,医院没有权利叫卖谋利,因为,这有损于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那么,公立医院免费的预约服务应该如何向前推进呢?周子君认为:应首先解决医疗资源稀缺的问题,对于免费的预约服务要统筹考虑,建立能够联络各级医院的公共预约网络:

  周子君:(在预约服务方面)我们现有的技术手段其实都没有问题。现在根本的问题是整个优质的医疗资源是短缺的,这种短缺中,一部分是人为或者是机制造成的,比如公立医院没有一个好的激励机制,但不能因为资源的短缺就不做这个事情,不能放任现在一些机构或者一些个人利用这种资源谋取个人的私利。

  卫生部这次抓预约挂号也是规范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有利措施,我们建议政府统一建一个平台。从技术角度讲,政府统一建立一个平台把当地的三级医院,以后二级医院全部纳入进来,这是一个比较节省资源,比较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