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消息,让“三聚氰胺”再次拨动公众神经:上海熊猫乳品公司因涉嫌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过国家标准的乳制品,被依法查处。而查处早在2009年4月已经进行,但在之后长达8个月内,一直处于对公众“保密”状态。(1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就在20多天前,另一家小企业陕西金桥乳业公司同样被查出5.25吨问题奶粉。据悉,这两家的问题奶粉,都是使用当年遗留下的含有三聚氰胺的毒奶源所致。这说明一个问题:当年添加三聚氰胺作为行业潜规则时,遗留下来的有毒奶源并没有得到彻底销毁。相反,很大一部分仍可能存留于某些企业的库房,或以低廉的价格在市场变卖。

  每年中秋过后,舆论总要发问:那些滞销和过期的月饼哪去了?可这样的问题在“奶粉门”中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销售终端只见召回公告,企业库房只见封存报道,却鲜有听闻销毁毒奶粉的消息。

  只要有毒奶源未被彻底销毁,就必然会继续在市场贩卖,从而直接或间接危害公众安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真的很难判断,“奶粉门”究竟只是上海熊猫乳品等少数小企业的旧病复发,还是本身就未得到过根治?这样的疑惑,在上海有关部门的“保密”态度中再次得到强化。据报道,业内人士其实早就知道上海熊猫乳品事件,却被告知“不能说”,原因是“目前乳业恢复形势很好”。犹记2008年,不就是因为河北有关部门对三鹿奶粉问题长时间“保密”,才让众多儿童付出健康乃至生命代价吗?已经犯过的错,为何总是一错再错?如果在三鹿毒奶粉事件之后,只见运动式执法,以求尽快减少负面影响恢复行业形象,那么在制度层面上,根源问题就很可能成“漏网之鱼”,假以时日,一个治乱循环又将上演。而“奶粉门”的背后,利润驱动的企业失信旧病复发与政绩驱动的监管缺陷,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