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昊平+张金平

相对于《人民日报》,《求是》杂志较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但它的特殊性不言而喻——自创刊以来,它一直是中共中央的重要思想理论阵地;作者队伍中,领导干部云集。

就在5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杂志上发表题为《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署名文章,全文万余字,这是他就任总理后首次在《求是》发表文章。

《求是》如何发表领导人的文章?中间要经过哪些程序?刊发领导人的文章如何审稿?

领导人稿件一半是约来的

1958年,《求是》的前身《红旗》,那时就显示了特殊地位,总编辑、甚至有的副总编辑常列席中央书记处会议。“文革”期间不少高层意图就是通过《红旗》杂志的社论和评论向外传递。

1988年,中央做了两个决定,一是撤销书记处研究室,另一个是停办《红旗》杂志并于当年7月1日创办《求是》杂志。

当时新创办的《求是》杂志不再由中央主办,而是委托中央党校主办。时任光明日报社理论部主任的苏双碧被任命为杂志副总编辑。

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一个月以后,《求是》杂志又改由中央主办,恢复了党中央机关刊的地位,并恢复了社论和评论。

之后,每年年初,《求是》杂志都会确定当年的年度选题指导,主要依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确定的当年工作要点,以及中宣部的当年宣传思想工作要点。

作者的“高端”优势在《求是》杂志刊登的文章中始终有体现。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履职5年间,胡锦涛在《求是》上发表了16篇文章,温家宝发表了11篇,习近平发表了9篇文章。现任中央政治局7名常委中,已有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在《求是》杂志发稿。

据了解,《求是》杂志发表的包括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内的领导人文章,一半左右是主动约来的。

2012年3月1日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时任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在开学典礼上作了讲话。讲话稿当时没有公开发表,《求是》编辑部看到后,希望将讲话稿在杂志发表。

杂志社正式去函向习近平办公室请示约稿。两三天后,杂志社收到了习近平办公室同意刊发的回复。稿件很快刊发在3月15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上。

近些年来杂志社形成了一个惯例,新年第一期会发表一篇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文章。自2002年起,《求是》杂志每年都会在年底前向胡锦涛约稿,他每年也会亲自审定一篇稿件发表在新年第一期《求是》杂志上。习近平当选总书记之后,2013年、2014年的第一期《求是》杂志也都刊登了他的署名文章。

省部级官员发稿要“排队”

《求是》杂志向中央领导约稿一般都能得到支持,只有个别例外。据杂志原副总编辑苏双碧回忆,上世纪90年代时任副总理温家宝在另外一本杂志发了一篇文章,求是杂志社觉得文章有理论见地,便向温家宝约稿,希望在《求是》杂志再发一次。

但温家宝没有同意,还专门打电话到苏双碧家里解释,认为只是一篇小文章,重复发两次不好。编辑部于是约温家宝再写篇文章,几个月之后温家宝如约交稿。

除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求是》杂志也会向一些省部级官员约稿。当然,省部级及以下官员的稿件大多是主动投稿的。

主动投稿的也有国家领导人,例如2012年温家宝在《求是》发表的两篇文章,都是主动投稿的。《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温家宝一开始将稿件批到杂志编辑部时的措辞很谦虚,用“请审定”的字眼,直接批给社长李宝善个人,抬头是“宝善同志”。但李宝善送审文章清样时,落款用的是《求是》编辑部,以后温家宝再投稿就直接批到《求是》编辑部。

据介绍,李克强在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之前,没有给《求是》杂志写稿,成为常委后,也开始向《求是》杂志投稿。

现在,各级党政官员都愿意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直接导致有些稿子要排很久才能发。省部级官员的稿件可能要拖两三期才能发,有些副省部级官员的稿件则可能要等上半年。

鉴于《求是》杂志的政治影响,有的中央领导人也会为《求是》杂志推荐稿件。如果中央相关领导看到一些地方领导的内部讲话,觉得有价值,就会批示《求是》杂志去约稿刊发。

领导的稿子也可以修改

就发稿流程而言,《求是》编辑部对领导人稿件与其他稿件一样,都实行四审制,首先是责任编辑,接下来是部主任、分管编委、值班编委、总编辑、社长逐次把关。总编辑每篇稿件都要看,社长一般只看重点稿件。领导人的稿件,社长都必须要看,也会看得更仔细,最后清样还要再送给领导人本人审定后刊发。

领导人的文章也可以修改,一般改得不多,大部分都是文字上的修改,或者是一些明显疏漏。一般来说,领导人都很尊重杂志社编辑,将清样送给他们后,都会同意编辑的改动,有的领导还会表示感谢。

一位《求是》杂志的高层领导说,2012年第八期杂志刊登了温家宝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文,标题就是《求是》主要领导亲自操刀修改的,温家宝看过后表示同意。

《求是》杂志社已退休的编审阎长贵,对修改李瑞环的文章还记忆犹新。1988年李瑞环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天津市委书记,有次在天津召开一个哲学会议,李瑞环到会讲话,会后这个讲话应约发在《求是》杂志。阎长贵编辑稿件时替李瑞环加了一句话:“你们都是哲学专家,我是土木工程出身的,在你们面前谈哲学问题有点班门弄斧了。”李瑞环看到改过的稿子后很高兴,向阎长贵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