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山

最近常想些过去的事情。看到校园里一张张新面孔——他们是即将步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正在参加学校为他们举办的夏令营——我不禁想起自己一年前来学校报到时的情形。看到学校香樟大道上张挂起许多的横幅和招贴——那是来自各地的高校在校园里设置的招生点——我又想起自己小时候对于大学的种种看法,那些看法是多么的幼稚可笑而又根深蒂固啊。我知道自己是又心有所动,想要回忆了。

有时候,回忆甚至不需要任何的触动点。不知不觉中,回忆便开始了,你不知道它究竟始于何时,只在醒来的一刹那,你才惊讶地发现,许多美好的时光,已在回忆中流逝无踪了。而这,对于一名高中学生来说,可是最要命的事情。于是,我对于回忆本身发生了兴趣,想要一探究竟。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一个人倘若年纪尚小,就不大可能有回忆。眼前的事物新鲜撩人,使他根本无暇回眸;而且,他所经历的事情毕竟有限,也使他几乎无可回忆。当他成长到一定的阶段,生活阅历有所丰富之后,他才可能回忆起过去的那些人和事情。从这个角度上说,回忆可以算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不过,一个人若是除了回忆,别无所有,那么,他大约是步入到生命的末途了,至少,也该如鲁迅先生所言,“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

回忆,尽管呈现出来的大体是过去确曾有过的人和事,但还是免不了要染上回忆者自己的主观色彩。曾经的美好在回忆中往往更加妙不可言,尤其是当回忆者深感现实不如意的时候,这种美好会让他有一种要沉醉到回忆里去的冲动。这或许就是那些无法忍受残酷现实的人,很多会选择在无尽回忆中麻醉自己的缘故吧。

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回忆呢?

最近读到《傅雷家书》,觉得其中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志上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傅雷道出了一种“对付过去的事”所应有的心情,这种心情,对待过去的成功时应该有,对待过去的失败时尤其不可少。只有正视过去,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彻底感悟,我们才有可能不至于被过去所误。所以,在把握回忆的问题上,我以为正确的做法是:从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利未来。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却并非易事。

高中课本上就有两个一直被视为失败者典型的人物。第一位是五代时期后唐的建立者李存勖(小字亚子)。想当初,李存勖真可算是英明神武,就连他的死对头梁太祖朱温都不得不感叹“生子当如李亚子”。但后来,当面对自己辉煌过去的时候,他就缺少了傅雷所说的那种心情。他在自己的成就里沉沉睡去,不再有当初励精图治的气概,不仅如此,他还“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最终,“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语)。

稍后的例子还有南唐的那位后主李煜。当李煜被宋兵押解北上,软禁为囚的时候,他明知过去“不堪回首”,却依旧沉湎其中,无以自拔,“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既没有傅雷所称道的那种心情,更没有越王勾践那种卧薪尝胆以雪国耻的志向、勇气与行动。他最终被赐酒毒亡,虽令人唏嘘,却也让人有一种于情于理也都合乎逻辑的感慨。

当然,说李存勖和李煜失败的原因全在于错误地对待过去,似乎略显武断,有失公允,但是,说他们的失败对于今天的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有着很好的警示效用,则应该是不错的。

如何把握回忆,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这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对于个人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现在是到了总结过去开创未来的关键时刻了。那么,造就中国奇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人说,得益于国人的勤劳勇敢;有人说,得益于执政党的高瞻远瞩;有人说,得益于制度的先进优越;有人说,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传统文化说,似乎很得国人的心思。于是国学热起来了,读经讲经兴盛起来了。这些说法这些做法有没有道理呢?道理当然是有的。但是,勤劳勇敢与博大精深自古而然,党的领导与制度的建立也并非始于改革开放,那么,为什么奇迹就单单发生在这几十年呢?以我这个高中学生的简单思维来看,改革开放取得成就,原因恐怕更多在于改革而不墨守成规,在于开放而不固步自封吧。

中国思想学术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开放的历史,中国的整部历史又何尝不是一部不断开放的历史呢?往更远处看,世界上,又有哪一个伟大的民族,哪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历史不是一部不断开放的历史呢?

要不断地开放,不断地接受新东西,就得不断地扬弃旧东西,就得不断地改革。

得承认,揭示中国奇迹的根本原因,不是我这样一个高中还未毕业的学生所能应付得了的。不过,既然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未来,那么我大可以笼统地说,只有能够开创更加美好未来的总结,才能算是好的总结。

如此看来,回忆,还真的是不简单。

  (指导教师 孙光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