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国“两化八法”癌症治疗新理念【连载1】摈弃“教条”赢得希望
纵观当下,用固定模式套用常规方法治疗肿瘤的情况,比比皆是。这种“教条”医学理念,不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只关注疾病本身、片面追求生存期。比如西医认为只要按《指南》《标准》治疗就好。而中医笃信药典,治不好不要紧,治不坏就行。我认为,这些“教条”治疗理念和方法,既忽视了患者是具有社会性质的人,又忽视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人生尊严。
曾经有一位病情危重的晚期卵巢癌肝转移患者,来院就诊时已经出现胸水腹水,通过诊断,她基本活不过1个月。为了减轻患者痛苦,我采用姑息治疗,开了些对症药品。一年后她在天津看到我,见面就问:“王教授,你还认得我吗?”我摇摇头。她说:“去年我找你看过病,当时你告诉我的家人没有什么治疗价值了。是我自己根据病情适当改变了用法用量,通过半年大剂量用药,我的肿瘤消失了。”
这个病例对我触动很大,它使我深刻认识到,有时候我们的治疗方案太保守。从此我开始探索进行大剂量用药。经动物实验证实,一定剂量浓度范围内的大剂量用药对心、肝、肾等脏器并没有造成严重医源性损伤。感谢这位具有“冒险”精神的患者,让我在临床探索中找到了中药“冲击疗法”。迄今已有很多患者用此疗法得以生存。这是对“教条”医学理念和治疗方法的一次挑战。
实际上,“教条”医学理念在治疗癌症方面误区是多方面的。就医生而言,是偏重药物治疗,轻视心理疏导;偏重局部用药,轻视整体调理;偏重西医药,轻视中医药;偏重治疗疾病,轻视生存质量;偏重院内医疗,轻视院外康复;偏重药疗,轻视食疗。如此种种,极大地影响了癌症的治疗效果。从患者方面来看,要么不进行癌症筛查和癌前预防,一经发现就已经是中晚期;要么就是病急乱投医,得不到多学科专家会诊,对治疗方案和药品疗效没有识别能力,因而贻误了最佳治疗期。
(图为世界发明博览会主席为王振囯颁发世界最高个人发明研究奖)
我曾到过三十多个国家考察讲学,这些国家的癌症治疗一般采取手术、放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和生物治疗方法。通常疗程结束之后,仅是定期检查患者有无复发和转移。有复发转移就用放化疗等继续治疗,没有就治疗终结。其实这是一种很消极的治疗理念,可以说这种被动等待是肿瘤复发转移的主要原因。其实这些国家对Ⅲ期、Ⅳ期癌症患者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的治疗办法。而在我国会好一些,因为我们有中医药,不仅能帮助患者控制肿瘤生长,还能防止肿瘤复发转移,在肿瘤患者并发症治疗方面也获得了很好的疗效。临床中让晚期癌症患者提高了生存质量,延长了生存时间也很常见。甚至有的患者完全康复或带瘤生存多年。
广东省有位被确诊为巨块性肝癌的患者,肿瘤大小11×13cm,医学上一般认为生存期不会超过三个月。但采用中医药治疗六个月,完全康复了,二十多年没有复发转移。
前些日子,还有位晚期胰腺癌患者,已经没有手术价值了。他说医生还要坚持给他做手术,我告诫他千万不能做,因为胰头周围已有浸润,这种情况百分之八十手术是不会成功的,而且还会加快转移。最终,他还是手术了,三天后就去世了。对于这位患者,如果不手术还能再活几个月,手术却加快了死亡,结果是人财两空。
相反,还有一部分应该做手术、放化疗的患者,实际上却没做。有位患鼻咽癌的患者,本应该去做放疗,他却只吃偏方和保健品,结果肿瘤越长越大。一般来说,鼻咽癌对放疗很敏感,如果放疗期间再加上中药治疗,效果会更好。就治疗方式而言,有些肿瘤对放化疗并不敏感,可有的医生却觉得不做放化疗就没治疗到位,坚持放化疗,结果造成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反而导致复发转移。更有甚者有些患者因化疗剂量没有掌握好,造成对患者心、肝、肾的损害,患者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放化疗毒副作用。还有很多早期患者手术后,医生说手术得很彻底不会复发转移,结果二个月后复发转移了。像这样早期的癌症患者,如果手术后继续采用中西结合接力治疗,巩固疗效,可以有效防止复发和转移。如果癌症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大于癌症本身的痛苦,且不能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治疗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进行癌症治疗的革新。
医学研究的宗旨,就是不断发现和发展人的自我健康能力。随着科技创新,以及无数人战胜癌症的事例告诉我们,癌症可防、可治,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许多医者也在转变观念,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疗法,比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院士,多年来一直支持我们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