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航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既有专业出身的毕业生、教师,又有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从业人员,他们共同参与社会工作服务。由于在专业背景、实践经验、薪酬待遇、年龄、阅历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妥善处理三类人才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只有三类人才关系融洽,才能形成专业合力,共同推动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和专业建设。文中即围绕三类人才关系的处理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社会工作;人才;关系

近年来,为加快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国家连年出台政策,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中,既包括专业出身的毕业生、教师,又包括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人员。前者的优势在于系统学习过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能够以理论为指导开展实践;弱势在于专业实践经验缺乏,在实践中常走弯路。后者的优势是实务经验丰富,弱势是未曾系统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理论提炼总结的能力较低。

一、 社会工作三类人才现状分析

1、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

我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在少数几所学校开设过社会工作专业,后来中断。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重新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改革开放前,社会福利和服务都由政府和工作单位提供,因此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没有存在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问题出现,运用行政手段已经无法解决各类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专业才迎来了发展机遇。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才蓬勃发展。

因此,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开展专业服务的时间并不长,积累的工作经验较少。那么,由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出的理论就更少,编成教科书供专业学生学习则少之又少。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所学的课本,大多是从西方国家的教材翻译而来,或者是港台地区的教科书复印本。这些书中所讲述的情况,有许多并不契合我国实际。同时,由于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学生缺少实习,对实际情况的了解非常不足。

目前高校毕业生存在的问题是,越是名牌大学的学生,越是学历水平高的学生,越认为自己了不起,认为自己的专业素养高过别人,认为自己是专业精英人才。但是到了一线服务中,发现自己并不具备与服务对象打交道的能力,工作开展非常吃力。同时,由于大部分毕业生是独生子女,且成长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习中度过,因此社会阅历很浅,换位思考、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灵活处事等方面都十分欠缺。相反,专科毕业生由于自知专业知识水平不如本科学生,且对工作待遇的期望值适中,成长过程中也更多地与社会大众接触,因此反而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推进工作开展。

一些毕业生由于缺乏对实际的认识,认为自己是专业出身,是社会工作专家,因此误认为自己不需要非专业人士的帮助便可以开展工作。还有一些毕业生片面强调所在机构与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或服务单位的平等合作关系,而认识不到自己在工作经验、认识社会等方面的欠缺,不能积极与合作伙伴开展良好的合作,或主动向现有从业人员学习、请教工作方法,反而自视甚高,使双方关系变得僵硬、尴尬。

2、社会工作专业教师

社会工作专业与其他一些社会科学不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保持与实践的联系,才能够不断检验理论是否正确,并且将西方理论本土化。我国由于历史上并未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实务,因此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也不丰富,许多教师从未进行过专业实践。这就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比较干瘪枯燥,缺少实际案例支撑,只能根据书本内容进行情景模拟,而且对模拟结果的分析无法深入。这样一来,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专业教师还存在数量严重短缺的问题。有些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只有少数教师是专业出身,而非专业出身的教师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并不深入、到位。社会工作专业与其他专业最重要、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承载着专业价值观的,其价值观包括人人平等、追求社会公正、尊重每个人的价值、不批判、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等等。如果不深刻理解社会工作价值观及其专业体系,就无法将所讲授的课程与专业紧密衔接起来,使学生觉得各门课程之间联系较弱,无法形成专业系统思维体系。

3、现有从业人员

现有从业人员未系统学习过专业理论,但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工作经验。并且由于了解现实情况,因此开展工作更具有思路,更符合群众的意愿。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长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因此,他们在群众心中有着很高的位置,是群众信赖的人。实际上,他们才是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专家,而缺少经验的毕业生不是。

但是,由于民政系统以前没有专业职称,因此民政工作被认为是谁都能够干的工作。由于没有专业门槛,因此民政系统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工资待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 社会工作三类人才关系处理

1、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与现有从业人员

这两类人才在专业背景、实践经验、薪酬待遇、年龄、阅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最大。专业毕业生有专业知识,但无实践经验;工作效率低,但薪酬待遇高;年龄小,阅历少,但自视甚高。现有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但有实践经验;为群众排忧解难不辞辛苦,但工资待遇低;年龄较大,阅历丰富。这些客观差异的存在,难免使得一些现有从业人员感到心理失衡,认为自己干得比大学生多,拿钱比大学生少,因此看大学生不顺眼。而大学生认为自己拥有专业知识便可以开展工作,因此不主动向从业人员学习,使得双方关系淡薄。

妥善处理双方关系,首先需要双方改变错误认识,树立正确认识。从业人员应该看到,毕业生的工资待遇高,是因为国家要推动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提高人民福祉;如果降低工资待遇,将造成人才流失,将没有人愿意从事这项艰苦的工作。同时,从业人员应该抓住社会工作师考试的机会,通过取得资格证书、参与职称评聘,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工资待遇。毕业生同样应该全面认识现实,尊重从业人员的工作和付出,认识到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虚心向前辈请教,主动改善双方关系。并可以伸出援手,帮助从业人员学习专业知识,通过资格考试,提高工资待遇。这样一来,双方关系改善,将形成双赢互惠的局面,并共同致力于专业服务的提升。

2、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现有从业人员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较高,而实践水平较低,与现有从业人员正好形成互补。如果能够妥善处理二者间的关系,二者都会受益。

首先,专业教师应该尊重从业人员对社会服务做出的贡献和辛勤劳动。从业人员在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情况下,凭自己的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服务水平,为群众排忧解难,确实值得社会尊重。因此,教师不应以知识分子或专家自居,应该放下架子躬身求教,通过从业人员更快地了解我国实情,并投入到实践中去,将所学西方理论进行本土化。

其次,从业人员应该抓住机会,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使自己能够更快地学习理解专业知识,并联系实际进行专业反思。这样,一方面有助于从业人员通过考试,提高工资待遇;另一方面,能够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将过去的经验与理论联系起来,推动理论的本土化,为专业发展做出贡献。教师和从业人员也可以进行合作,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达到多方共赢。

3、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和教师

教师应该将自己所学和实践经验有技巧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觉得具体可感。同时,应该建议学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加实习时间,使学生尽早地认识社会现实,认识自身不足,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一方面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应该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将自己对专业教育的建议和要求表达出来,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专业建设。这样一方面能够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能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