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暖人心
美强巴·威廉斯
我们终于意识到,原本正常的人一坐到方向盘后面,再碰上堵车,结果大多很不令人愉快。彬彬有礼的人会突然丧失同情他人的能力。奇怪的是,如果没有私家车,事实证明,人们会本能地彼此关爱,相互同情。
只需要看看公交车上的情景,就可以了解这种爱与同情是什么样的。
一位费力地抬着婴儿车上来的妇女往往很快就得到另一位乘客的帮助。
公交车离站时,如果车上乘客看到后面有人跑着追车,就会大声告诉司机等一等,或者站在车门口不动,直到跑着的人追上车。
公交乘客往往会替别人考虑,同情拼命追车的人,车上的其他人也不会介意等一会儿。汽车停着等人的时候,我们不反对也不抱怨。当那个人气喘吁吁地赶上车时,我们点点头,松口气,暗暗喝彩。
我们在车站排队等候,我们不挤,不叫,不骂,不怨———即使外面天气很冷,很湿,或很糟。我们聊天,讲笑话,或对着彼此的小孩微笑,就算有时觉得别人很烦,我们也能克制住自己。
但是,开车就不同了。打着手机在学校附近闯红灯却觉得理所当然,驾着宝马从不该走的车道飞驰而过,不管会造成什么后果———那是自命不凡的感觉占了上风。
前面的车在信号灯变绿时如果没有马上冲出去,后面的人就鸣笛骂街,这没有必要;前车放慢速度让行人穿过,后车就怒不可遏,这也是多余。
是坐车的人比开车的人善良,还是一旦成为司机,他们也同样会焦躁,自私?是什么在起作用?是因为开车时独处一室所以产生君临天下的幻觉,还是某种恐惧驱使司机忽略法律,不顾他人安危?如果是这样,这种恐惧又是什么?
害怕失去自己在道路上的位置,或者更深层地害怕失去自己在社会等级中的位置?
我们的私家车文化从一开始就在破坏:破坏我们的环境,破坏我们休戚与共的感觉,割裂我们的城市,亵渎我们的乡村。坐公交车似乎能让我们内心的某种东西恢复正常。
无论我们把车开得多快,无论我们去过多少地方,或者自以为有多了不起,我们真正需要的都是爱和温情。没有这些,我们就会暴躁、孤独,没有这些,我们就成了高傲自大的孤家寡人———听不见世界,世界也听不见我们。
余娟摘自《智慧书》(吉林摄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