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菲

【摘要】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美育与国民教育的基本框架中,面向社会,培养具有音乐审美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新人。民歌作为中国民族音乐体裁中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重视和加强民歌欣赏教育是弘扬民族音乐,培养中学生民族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民歌欣赏;中学音乐教育;作用

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美育与国民教育的基本框架中,面向社会,培养具有音乐审美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新人。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及对素质教育的重视,音乐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普及程度非常高。尽管如此,由于升学、师资、教学内容等现实压力的存在,中学音乐教育的实质内容非常缺乏,大部分学校的音乐课,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甚至是没有音乐课,音乐课都是语、数、外课程的补课时间,有音乐课老师也只是简单的教授学生一些教材上面的知识,对中国的传统民歌教授得比较少,导致学生对民歌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其主要原因是中学音乐教育者对民歌的认识及其作用的认识还存在偏差。

民歌作为中国民族音乐体裁中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其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悍、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在它的形式中积淀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自然的艺术美,它除了娱乐作用以外,还具有教育传承、人生礼仪、祭礼与驱邪、交际的社会功用。民歌如此重要,因此,中学音乐教育中加强民歌欣赏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歌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时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学生中普及爱国教育,应该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及爱好兴趣,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作为和学生接触最近的音乐教学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我国民歌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其产生远早于文字和乐谱,早在《诗经.国风》中就记载着大量周初至春秋中叶流传在北方的民歌,经历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词、元代的小令、明清的俗曲、小曲等等,这些民歌中存在大量的爱国元素,有的抒发国土被侵的愤慨,有些抒发盛世的繁荣昌盛。到近代大量革命歌曲的出现,更是将爱国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革命历史歌曲。它是以民间小调《八段锦》的曲调填词和加工的,并采用歌词第一句“八月桂花遍地开”为歌名。这首民歌有三段,歌词语言生动简练,爽朗明快,热情地表达了劳苦大众取得政权后的喜悦心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歌曲的节奏规整有力,旋律自然流畅,情绪欢快,生动地体现了当年工农群众庆祝革命政权成立时,发自内心的欢乐和热烈的场景,犹如一幅历史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随着音乐的发展,不断地体会到音乐所要表达的那种激动的情绪和内容,使学生能在学习欣赏中渐渐达到爱国情操的培养。

各种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和加强民歌欣赏教育是弘扬民族音乐,培养学生民族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应进一步重视民族音乐,将爱国主义教育寓于民族音乐教学之中,用民歌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民歌欣赏可以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

中学生已逐步离开父母的保护,开始简单的独立生活,他们正在慢慢的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并去模仿外来事物。然而由于知识及社会经历的不足,大部分中学生还未形成坚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辨别好坏、善恶、美丑的能力很差,很多学生都只是一味的接受各种新鲜事物,审美能力不够。他们对音乐的接受也是一样,中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平时接触的大都是流行通俗歌曲,而对自己祖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知之甚少。然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改革开放的大力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国内外各种新思潮不断地冲击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传统,民族文化传统正面临被排挤被遗忘的危机,因此在中学生当中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使其能够得以继承和发扬已是势在必行。民歌作为最具有群众性的音乐形式,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往往是劳动人民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对美丑、善恶最直接的抒发,同时由于民歌具有旋律优美,形式丰富,风格多彩、语言亲切、情感朴实等特点,容易使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加上老师积极的引导,往往欣赏民歌比简单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容易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如: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流行于四川东部的矮腔山歌。这首山歌是孩子们上山砍柴时唱的,表现了孩子们勤劳勇敢、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语言纯朴简练,朗朗上口,学生欣赏学习这首民歌,不仅仅只是学习了一首好听的山歌,更多的是学习了歌曲中孩子们勤劳勇敢、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又如:江西民歌《十送红军》这首歌曲的曲调是采用大革命时期在江西中央苏区民间流传的“长歌”加工整理的。所谓“长歌”,就是江西民间在送别亲友时演唱的一种叙事性体栽民歌。这首歌描绘了人民群众为红军送行、军民难舍难分的感人情景,歌曲语言质朴深情,词中穿插“里格”、“介支个”等衬词,更加突出了地方语言特点。欣赏学习这首民歌,学生可以了解到我们的党和人民那种鱼水情深的感情,还有江西“长歌”的特有风格,使学生正确地认识民族文化美。在不断的欣赏学习过程中,学生吸取了音乐中美好的人生价值观,以便于学生正确审美观念的确立。

三、民歌欣赏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热爱,吸引学生体验民歌与生活的关系

我们知道,民歌来源于生活,是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实践中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是生活与情感的最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在漫长的历史中,民歌中积淀、流传了许多民俗内容、文化内容和历史内容。我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区都有着丰富的民歌宝藏。在过去的岁月里,许多民歌反映了对劳动的歌颂,对剥削统治的憎恨,对官府黑暗的反抗,对穷苦人的同情,也有对爱情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随着年代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它的感情色彩、社会功能也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是他对生活的表现及反映依旧清晰可见。一首民歌经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几代人的传唱加工,日积月累,有的脱胎为新民歌,紧跟时代气息;有的经历了千锤百炼,变得更美、更完善。如此不断发展、繁衍,使民歌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如今,它更是成了专业音乐创作的源泉。许多器乐作品、电影音乐,甚至流行歌曲都采用了民歌的音调。如:通俗歌手梁静茹的《茉莉花》就是一首由江苏民歌改编而来的歌曲,歌曲一开始就用了原曲中的歌词开头,歌曲又以《茉莉花》原曲结束。民歌与通俗的完美结合,让整首歌曲显得与众不同,风味独特,更加具有时代气息。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增加民歌欣赏,一方面可以在欣赏民歌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歌曲的意境、背景、歌词内容,学会去理解音乐、理解民歌是民族音乐中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宝库,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欣赏时追本溯源,对比创作歌曲与民歌的渊源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音乐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对民歌无比神韵的向往,促使学生不但要欣赏好、学唱好,还要加以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中学音乐教学中加入民歌欣赏可以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音乐生活的丰富性,探寻和了解音乐,掌握获取欣赏音乐的手段和方法,对丰富其阅历,了解各时代人民劳动生活的场景有很好的帮助。如:江苏民歌《丰收歌》这是流行于江苏扬州的一首新民歌,原以衬词“小刘姐姐”为歌名。它是妇女们栽秧时唱的栽秧歌,当地人习惯称“秧号子”;因以歌唱农业大丰收为内容,故称《丰收歌》,这首歌主要是描绘了金秋时节农村一派大丰收的喜人景象。通俗幽默的语言中,穿插一些非常有特点的衬词,不仅渲染了欢快的劳动情绪,同时充溢着浓郁的扬州地方风味,它的旋律简朴流畅,炽热欢快,是一首充满时代气息的新民歌。学生欣赏这首民歌,不仅能在欣赏过程中了解人民劳动生活的场景,还可以培养学生在欣赏歌曲时了解劳动生产中的快乐,和对劳动生产的热爱之情。

四、通过民歌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目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创造而教”成为学校的主要目标之一。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创造活动,创性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中学生阶段是学生心智体全面发展成熟的黄金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知识快,思维活跃。而中国民歌旋律优美,跳跃起伏,极具想象力,通过民歌欣赏教学,使学生在欣赏民歌时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情与景或是对音乐的背景的联想,可以充分启发学生的智慧,启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敢于继承与发扬,敢于突破前人的框框,善于开创美好的未来的创新品质。如云南民歌《猜调》,这是一首流行于云南彝族山区的传统民歌,它是儿童做游戏时对歌演唱的山歌,以传播生活知识为内容。歌词两段,一问一答,有急口绕口令的意味,生动活泼,非常有趣。这种快速、脱口而出的对歌非常精彩,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的聪明和智慧。在欣赏之前,可以把歌曲中的“问”的部分当作课堂导入,让学生积极思考答案,然后再积极地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努力思考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民歌,还学习了知识,积极的思考过程中更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又如:河北民歌《回娘家》这也是一首传统民歌,并在全国广为流传。它属于民歌中的小调类型。歌曲用风趣轻快的笔调,以第三人称写一个农村妇女梳妆打扮,拿着礼品,背着娃娃,踏着山间小路,在回娘家途中突然遭遇到风雨而狼狈不堪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禁。歌词生活气息浓郁,绘声绘色,形象生动。节奏明快活泼,旋律优美动听。歌词中对时间环境、人物等均作了具体描绘。如杨柳叶茂、小河潺潺、风吹树叶唰啦啦作响、年轻的妇女在勿勿赶路等,犹如一幅动人的山区风俗画。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会忍不住去联想歌曲中的情景,在联想的过程中,我们就达到了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进而启迪学生智慧。

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歌欣赏,就是让学生学习民歌的产生与分类知识,懂得民歌与生活的关系,大力弘扬民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的重要的意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能够唱几首有代表性的民歌,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他的重要作用。重视和加强民歌欣赏教育是弘扬民族音乐,培养中学生民族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充分重视民族音乐.加强民歌欣赏的教学,为弘扬民族音乐做出贡献,达到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士权.恩施地区土家族传统民歌的传承与思考[J].青春岁月,2012,24.

[2] 孙可妮.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功能的实施[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 杜海燕.中学音乐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