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静

孔子在《论语》中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却不行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我举出一个例子,你们应该能推想到另外三个例子,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把孔子的这段话概括成“举一反三”这个成语。举一反三的重要不仅体现在学习上,还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小到个人的发展,大到国家的安危,从古到今举一反三具有时代性。

鲁班是我国古代很著名的工匠,一天在他上山伐木时不小心被茅草划破了手指,后来他在对茅草进行观察研究之后发现了茅草边缘锋利的小齿是小草锋利无比的原因,他受到启迪,想到制造有许多小锯齿的工具来锯树木以提高工作效率。这个故事体现的现象被叫作迁移。迁移是知识学习与拓展的一种合理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叫“迁移效应”。当然,迁移效应并不只表现在促进作用上,它还可能是阻碍或者干扰前后的学习,或者前后学习无任何影响。而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所应关注的是如何尽可能地发挥学习的正效应,同时克服负效应。

教学上的“举一反三”,更是拓宽学生思路,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举一反三,让学生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确是实施教学新理念的一条有效途径。培养启发学生的“愤”、“悱”之感,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正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很注重学习迁移,举一反三,总之,学习、掌握“迁移效应”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期待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迁移效果多多出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有两个孩子,每天早上,这两个孩子都到市场买菜。因为他们两个经常在同一个时间出门,所以总能碰面。两个人总是或明或暗地比试彼此的悟性。

一天,一个小孩子问另一个:“你到哪里去?”“风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另一个回答。问话的小孩听他这样说,不知该怎么回答才好,站在那里无话可说,他回到家问他爸爸,爸爸对他说:“下次你碰到他就用同样的话问他,如果他还是那样回答,你就说:'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这样就可以击败他了。”小孩听完点头称是,高兴地走了。第二天早上,他又遇到这个一个孩,满怀信心地问:“你到哪里去?”没想到这次,这个小孩回答说:“脚往哪里去我往哪里去。”提问的小孩没想到他换了答案,一时语塞,又败下阵来。小孩回到家里,将对方的回答再次报告给爸爸听,爸爸苦笑不得地说:“那你反问他'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嘛,这是一个道理呀。”小孩听了之后,暗暗立下决心,明天一定能够胜利。第三天,他又遇到那个小孩,于是问道:“你到哪里去?”“我到市场去。”另一个答道。小孩又一次无言以对。他的爸爸听了之后,无奈地感叹:“举一反三地'领悟才是真的'领悟啊。”

国家领导同样举一反三地思考解决问题。 2013年的输油管线泄漏引发爆燃事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1月24日来考察黄岛经济开发区黄潍输油管线事故抢险工作。他强调,这次事故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安全生产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丝毫放松不得,否则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深化安全生产大检查,认真吸取教训,注重举一反三,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2013年11月22日上午,山东青岛黄岛经济开发区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泄漏引发重大爆燃事故,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重大损失。习近平主席得知消息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求山东省和有关部门、企业组织力量排除险情,千方百计搜救失踪、受伤人员,并查明事故原因,总结事故教训,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生产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习近平同医疗专家代表一一握手,肯定他们关键时刻迅速行动、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救死扶伤精神,希望他们劳逸结合、科学调度、再接再厉,确保每个伤员都得到精心治疗。习近平在看望遇难者家属时,对他们亲属的不幸遇难表示哀悼,希望他们节哀顺变、树立生活信心,表示党和政府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安排好大家工作生活。他要求有关部门要一家一家把善后工作做细做实。

要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我们必须了解 “举一反三”其实就是一种发散性思维,是一种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与聚合思维相对应,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的,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