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娟

【摘要】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自1990年问世以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好评。作者在痛苦的个人境遇中,不断思索、不断探寻,先后实现“四个超越”:超越了生死、超越了苦难、超越了欲望,最后将有限的个体生命置于永恒流转、生生不息的宇宙恒常中,实现了对个体生命有限的超越,达到了至高的境界。

【关键词】我与地坛;超越

《我与地坛》是201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史铁生。

该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作者在残疾十五年后对个人人生道路和精神探索的结晶,文中充满作者在横遭命运劫难后对命运深沉、冷静的哲理思考。全文共分七部分,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层层递进,“四个超越”就融注在其中。

一、超越生命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就用彻悟的口吻交代了我与地坛的关系,实现了文中的第一个超越——超越生死。地坛离我家很近,几次搬家都在它的周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因为“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在此情况下,年轻而迷茫的史铁生终日躺在床上,烦躁、郁闷,充斥胸口的只有一个“死”字。有一日,我来到了古园,在宁静的古园里思索生与死的问题。这是作者在文中的首次超越,即对生死的超越。实现了对生死的超越,“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是一个更难的问题,他需要信心和勇气,需要实践和锻炼。此时,作者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的其他人,写到园子里的自然生命、四季更迭,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

二、超越苦难

在第四部分中,作者先后写到了来这园子的许多人,从这些人身上,“我”看到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念,也看到了命运的不公与无常,从而实现了第二次超越——超越苦难。

在作者的视界,首先看到的就是跟自己最亲近的人——母亲。母亲在遭遇到儿子“长到二十三岁时忽然截瘫”命运打击的时候,没有逃避,没有退缩,她默默承受了“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苦难,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无言地承担起了难以想象的生活和精神的重压。而且,她从不追问儿子一些“不宜问”的事,从来没说过“你为我想想”这样的话。母亲的一生是短暂的,她似乎是为了奉献才到这个世界上来走过四十九个年头,而当儿子终于顽强地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并且走上一条健康的人生之路时,她却悄然逝去,甚至都没来得及看儿子获奖的笑容。在文中,史铁生泣不成声地说:“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母亲的所作所为,给予“我”活下去的勇气,也支持了“我”精神的顽强,接下来作者用满含哲理、诗一般的语言描写四季景物,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赞颂。

三、超越欲望

在第六部分中,作者再一次回到内心,重新梳理十几年来时时“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的三个问题。第一个,死的问题,早已解决。第二个,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后两个问题再次将作者引入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既然决定活着,就要实现生命的价值。对“我”来说,写作是实现生命价值最好的一种方式。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又常常被写作本身所累,害怕江郎才尽,害怕文思枯竭,“觉得自己活的像个人质”,于是,作者进一步思索“人为什么活着?”这时,我发现“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因为人活着还想得到点什么,比如爱情,比如价值观。欲望是不能消灭的,它与人生同在,与人性同在,恐慌更是人生的必然。因此,我明白了:“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至此,作者对生命的沉思实现了第三次超越——超越欲望。

四、超越自然

作者思想深邃,致力于探究生命本质的史铁生并没有止于此,而是将有限的个体生命置放在天地宇宙之间,置放在人类生命永恒流转、生生不息、循环不止的宇宙坐标系中,最终实现了第四次超越——对生命个体有限的超越,进入无限的宇宙空间。

一天夜晚,“我”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我”清醒地听出唢呐声“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此时的史铁生,已完全超脱了肉体和精神,实现了灵魂与宇宙亘古的相通。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在宇宙这一欲望不息的永恒长河中,拥有人间姓名的生命个体大可忽略不计,更何况个体的生死、苦难及欲望。这是这篇散文的至高境界所在,是全文的精华所在,也是史铁生作为艺术家奉献给我们人类的瑰宝。

史铁生的胸怀是博大的,他的思想是深邃的,他以自己的残缺之躯奉献给了人类最健全最丰富的思想,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己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参考文献】

[1] 史铁生. 我与地坛[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2] 赵勇. 《我与地坛》面面观[J].名作欣赏,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