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专家强调:一些食物不可相互替代,搭配不当1+1≠2

错误的替代

“火”了水果“冷”了蔬菜

有的孩子不爱吃蔬菜,对水果倒“来者不拒”,于是乎,家长就买来各种水果,尽量让孩子多吃,认为反正水果蔬菜都是补充维生素的,可以替代。对此市营养学会副秘书长、儿童医院营养科主任田晞说,水果类一般都含丰富的水分、维生素C、果糖,颜色鲜艳,形状诱人,味道甜美,是很容易让孩子接受的一类食品。但水果中含无机盐和膳食纤维较少的特性又决定了它不能替代蔬菜类食物。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和纤维素及无机盐,主要来源于蔬菜。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组织细胞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无机盐对维持人体内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纤维素虽然不能被人体全部吸收,但可以促进肠蠕动,有利于粪便的排出。膳食纤维还有利于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时它可降低胆固醇,改善血糖的生成反应。

针对一些孩子不爱吃蔬菜的现象,田晞提醒家长应从幼儿期就培养孩子的饮食习惯:在孩子4至6个月添加泥糊状食物开始,就让孩子尝到各种不同蔬菜的味道,这是避免孩子日后挑食、偏食的最好办法;要根据孩子月龄大小提供适宜的蔬菜,同时注意颗粒大小和软硬度,让孩子易于接受;在孩子不吃时不要强迫,可以改变制作方法,调整吃的方式。耐心地、多次地让孩子吃,这样,一般的孩子都会慢慢地适应;孩子短期内不爱吃菜可以考虑多吃点水果来补充,但不要长期用水果替代蔬菜。这样做不利于孩子获得全面的营养,最终将不利于健康。还须注意的一点是,水果中含有人体必需的一些营养,蔬菜也不可以替代水果。

还有一些孩子虽然不喜欢蔬菜,但却喜食豆制品。一些家长认为豆制品营养价值高,就经常用豆制品做菜。而事实上,豆制品只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植物性蛋白质,用豆腐代替蔬菜,会缺乏维生素和纤维素。

浪费的营养

早餐牛奶+鸡蛋

为数不少的家长认为牛奶、鸡蛋营养价值高,而且都是膳食指南推荐的每天必吃食物,于是孩子的早餐经常是牛奶+鸡蛋。对此田晞指出,早餐是儿童摄入所需能量和营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日三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营养质量高的早餐,必须包括谷物,如果早餐没有像馒头、面条、稀饭、面包等谷类食物,就缺少热量的供应。鸡蛋和牛奶尽管都是优质蛋白,对身体有益,但一次摄入过多的优质蛋白身体难以吸收,是一种浪费。对膳食指南推荐的每天必吃的食物,科学的方法是均衡分配在一日三餐中。还以牛奶和鸡蛋为例,可以早晨喝牛奶中午吃鸡蛋,也可以早晨吃鸡蛋临睡前喝牛奶。

还有不少家长在喂养孩子时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孩子从小就不爱吃肉,这样易造成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身体发育。田晞说,其实,许多家长并没有留意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吃肉。对幼儿来说,鸡肉、牛肉、猪肉不但难以嚼烂,还会塞牙,孩子当然不爱吃。如果家长注意选用鲜嫩的肉做成肉糜,孩子还是乐意接受的,随着年龄增长咀嚼能力增强,也能接受肉糜以外的肉制品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家长见孩子不吃肉,就煲汤给孩子喝,认为汤里有鸡或排骨,汤就很有营养了。其实,90%的营养还是在肉里。孩子要获得营养,还得把肉吃了。

“权力”的误区

吃什么谁说了算

田晞说,关于吃的“权力”,不少家长觉得应该孩子说了算。这些家长认为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想吃什么就是缺什么,就应该供给。殊不知,食物可以养人还可伤人。孩子对饮食的偏好基本上都是出于兴趣而并非对营养素缺乏的敏感。他们不懂得选择有营养的食品和最好的食物搭配及科学的烹调方法,因此家长总问孩子想吃什么,这是不科学的。不论什么时候,孩子的饮食结构都要科学安排,合理搭配。譬如春季气候干燥,容易上火,在保证孩子摄入足够蛋白质和脂肪的基础上,饮食最好清淡一点,少吃羊肉和辛辣食品,少吃甜食,还要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不提倡3岁以下的孩子喝蜂蜜,因为花粉容易引起过敏。

零食是很多家长头痛的一个问题。对此田晞说,贪吃零食是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突出表现,如果抱着零食不放,就会影响正餐的食欲,导致孩子用餐无规律。但零食也不是完全不能吃,儿童消化快,在两餐之间吃点零食,可以补充热量,但数量不宜太多,以营养、卫生、糖分合适的食品为宜。水果、坚果、酸奶、乳黄瓜或小西红柿、全麦食品等都是营养价值较好的备选零食。但一定要注意,3岁以下儿童不要吃坚果,以防发生气管异物。

今年年初《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发布,对于新指南给出的更加科学详尽的膳食营养指导,家有儿童的年轻父母们更为关注。而本市营养专家的一项调查发现,尽管很多父母正在逐步接纳新指南的建议,但在实际生活中的某些“灵活应用”,却背离了合理营养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