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目前我国1-7岁宝宝中有偏食行为的数量高达44%,宝宝偏食到底是不是可以听之任之?偏食会不会隐藏健康隐患?专家指出: 1-7岁为宝宝偏食好发期,也正值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显性危害”和“隐性危害”不容被忽视,应该及时开展行为和营养干预。

  美国儿童饮食行为研究专家苏珊 约翰逊博士指出,宝宝不愿意尝试新食物,有时是源于自我保护。宝宝对“眼熟”、“口熟”的食物更有偏好度,只有这个食物反复出现在餐桌上,熟悉的食物才能让宝宝增加“安全感”和“信任感”更易于宝宝接受,宝宝才会试着去尝试。

  专家提醒,妈妈在孕期和哺乳期间对食物的喜好度,会影响宝宝对食物的接受度。宝宝在接受新食物前有很长的一个适应期,但是有75%的妈妈在宝宝“拒绝”5次后,就误以为宝宝以后再也不会喜欢这种食物,忽略了宝宝对食物的熟悉过程。宝宝在尝试熟悉某种新食物前,会“一闻,二玩,三吃”,但很多妈妈都不太了解宝宝的这种行为,就会阻止宝宝熟悉新食物。

  宝宝先天偏爱“眼熟”食物,而妈妈后天的“偏”养也给宝宝偏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内著名儿科营养学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与青少年保健科主任医师盛晓阳教授坦言:“就是因为很多妈妈后天对宝宝的溺爱,加重了宝宝偏食的状况。”

  偏食宝宝营养摄入不充足、不均衡,易出现生长发育等各种显性问题。如体重不易达标,低体重发生率是非偏食者的2倍以上;智力发育也会明显“扯后腿”。偏食宝宝因为饮食不全面,不能很好的从饮食中获取营养来提高免疫力,经常抵抗力不如其他孩子。 “隐性危害”是指某些偏食宝宝,因偏食行为造成了“营养摄入不均衡”问题。各类食物在宝宝的性格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营养不良的宝宝更容易出现极端性格等。

  专家建议,家长应积极关注并改善偏食问题!要给偏食宝宝提供健康饮食,给予孩子吃食物的自由,以理服人、以身作则,对于宝宝的微小进步都应给予鼓励,有意识的给宝宝扩大食物的选择面,尽可能让偏食宝宝尝试新食物。任何一样孩子不吃的东西,应变换方法耐心尝试,10次不少,20次不多。行为干预的效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得到的,家长还应即时采取针对性的营养干预,保障宝宝全营养的健康生长和发育;同时减轻对宝宝营养缺乏担忧情绪,改善亲子关系,在轻松的氛围下培养宝宝健康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