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时期高血压者,成年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显著增高,而且血管、肾脏和心脏等器官损害发生率增加,尤其是肾脏损害最为明显。”

□文/张晓雪

在首都儿科研究所负责的“营养转型期儿童青少年成人慢性病综合性防治研究”项目中,专家对北京市0-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了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0-18岁人群超重率10.7%、肥胖率8.4%;3-18岁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9.0%。

这意味着,北京市近一成儿童青少年患上了高血压这种通常被认为只有成年人才犯的慢性病。

引起儿童期高血压的原因有遗传的和后天的因素,而后天因素是导致儿童期高血压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经常吃油炸物等“垃圾食品”,缺少锻炼、睡眠不足等都会导致儿童青少年肥胖。因为肥胖儿童往往摄入过多的热量以及胆固醇,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因此这些超重、肥胖儿是高血压发生的危险人群。调查数据显示,超过标准体重10%的超重儿童患上高血压的危险度是体重正常儿童的3倍,超过标准体重20%的肥胖儿童患病危险度甚至达到正常儿童的8倍。

导致儿童高血压的不健康生活习惯呈现出家庭聚集性的特点。这就是说,如果一个家庭中有多人有不良生活习惯,如经常吃垃圾食品、摄入过多盐分等,孩子也容易形成这些不良习惯,从而患上高血压。

按照国际公认的做法,测量血压以测量收缩压(通常称为“高压”)和舒张压(“低压”)为诊断指标。

收缩压是指当心脏收缩时,动脉内的压力升高,此时内壁的压力称为收缩压,也称“高压”;舒张压是指心脏舒张时,动脉内的压力下降,在心脏舒张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也称为“低压”。

科研人员会选取一定数量的同一年龄段、同样性别的儿童,比如调查1000名5岁的女孩,测量她们的血压后,再计算所有人血压的平均值,这就是同年龄同性别平均血压数值。当为某个儿童进行检测时,如果他的高压和低压都低于这一平均数的90%,就是“正常血压”;如果高压超过这一平均数的95%就会被诊断为“高血压”了。

对于每个人而言,规定至少三次不同时点的测量结果均达到95%界点才能诊断为“高血压”。

首都儿科研究所王天有教授的课题组对1987年调查的412名6-18岁学龄儿童进行了18年后的随访研究。他们发现,儿童时期高血压者,成年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显著增高,而且血管、肾脏和心脏等器官损害发生率增加,尤其是肾脏损害最为明显。

成人高血压得不到良好的控制,就会引起全身细小动脉硬化,血管变得僵硬、缺乏弹性,管腔也变窄了,输送至组织的血流速度减慢,从而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最终可能会发生心肌梗死、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肾衰竭等严重后果。